诗词大全

《过虎头岩》

空岩俨若虎头苍,云腻岩前草木光。
竹吐锦萌春雨饱,松含黄粉野吹香。
石床蟠足散征倦,道境洗心聊坐忘。
投饭上方兰若去,未能痴学顾长康。

作者介绍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过虎头岩》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释正觉。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空岩俨若虎头苍,
云腻岩前草木光。
竹吐锦萌春雨饱,
松含黄粉野吹香。
石床蟠足散征倦,
道境洗心聊坐忘。
投饭上方兰若去,
未能痴学顾长康。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览虎头岩的景象和感受。诗中以自然景物为媒介,表达了作者在山间的宁静与心境的舒展。通过描绘虎头岩的形象和周围的自然景观,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道境的追求。

赏析:
诗的开头“空岩俨若虎头苍”,以形容词“苍”描绘了虎头岩的威严和庄严,给人一种壮美的感觉。接着,描绘了云雾缭绕、绿草如茵的景象,表现出山间的宁静和生机盎然的氛围。其中,“竹吐锦萌春雨饱”形象地描绘了春雨滋润下的竹林,给人一种清新、蓬勃的感觉;“松含黄粉野吹香”则展现了松树的香气被风吹散的情景,给人一种清香扑鼻的感受。

接下来的两句“石床蟠足散征倦,道境洗心聊坐忘”表达了作者在虎头岩中找到了宁静和安放心灵的感觉。石床上蟠卧的足迹,象征着旅途的劳累,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得以放松身心,洗涤尘世的烦扰,坐忘纷杂的思绪。

最后两句“投饭上方兰若去,未能痴学顾长康”表达了作者离开虎头岩的遗憾之情。作者将虎头岩比作兰若,表示自己离开这个美好的境地,未能像顾长康那样全心投入痴迷的学问之中。

整首诗词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山水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宁静境地的向往。诗中融入了禅宗的思想,通过山水之境来达到心灵的宁静与超脱,突出了作者对心境的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

    秋风清,秋月白,秋水共长天一色。不是心外境,亦非目前法。可中一见便知归,平步广寒攀桂枝。

  • 《秋夜怀吴中》

    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

  • 《朱子云园中观花》

    我鬓忽已白,君颜非复朱。花前一杯酒,不乐复何如?暮看枝上花,已觉不如早,富贵当及时,吾辈奈何老!我歌君起舞,竟日为君留。安知花无情,不解替人愁。长安二三月,花满上林中。祝君早得意,归辔听璁珑。

  • 《宿祁阳题县驿》

    垂垂白发老相催,末路崎岖毂又推。万里备更霜雪苦,十年重入瘴乡来。休思往事骖鸾去,恍类前身化鹤回。行尽潇湘春林脉脉,故人惟有道边梅。

  • 《生查子》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终日擘桃穰,人在心儿里。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 《发大通》

    五更催发船无限,及此风收浪不生。何事渔舟亦争进,始知为利总营营。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