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华踰河势北倾,何人来此葬荆卿。
千金匕首安知在,易水寒来尚有情。
晁说之(一○五九~一一二九),字以道,一字伯以,济州鉅野(今山东巨野)人(《宋史·晁补之传》)。因慕司马光爲人,自号景迂生。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哲宗元祐初,官兖州司法参军,绍圣时爲宿州教授,元符中知磁州武安县。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知定州无极县。后入党籍。大观、政和间临明州造船场,起通判鄜州。宣和时知成州,未几致仕。钦宗即位,以着作郎召,除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復以议论不合,落职。高宗立,召爲侍读,后提举杭州洞霄宫。建炎三年卒,年七十一。有《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二十卷。事见《嵩山文集》附录其孙子健所作文集后记,《晁氏世谱节录》,及集中有关诗文。 晁说之诗,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旧钞本《嵩山文集》(集中“祯”字皆缺,注“今上御名”,当沿宋本之旧)爲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过荆轲冢四绝句》是宋代晁说之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述了诗人经过华山,越过河流,来到荆轲的墓前。诗人对于荆轲的墓地产生了疑问,不知道是哪位英雄将他葬在此地。诗人提到了荆轲的匕首,表示即使千金难买,也无法预测它的下落。最后,诗人提到易水的寒冷,表达了对荆轲的思念之情。
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
越过华山,跨过河流的势头北倾,
有谁来到这里葬送了荆卿。
千金的匕首,怎知道它在哪里,
易水的寒冷依然有情。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于荆轲的敬仰和思念之情。诗人在经过华山和河流后,来到荆轲的墓前,对于荆轲的墓地产生了疑问,不知道是哪位英雄将他葬在此地。诗人提到了荆轲的匕首,暗示了荆轲的英勇和牺牲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对于荆轲的敬仰之情。最后,诗人提到易水的寒冷,寓意着时间的流逝和对于荆轲的思念。整首诗词通过简练而富有意境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荆轲的景仰和对英雄气概的赞美。
征衣浪自染京尘,骨相终寒不是清。大似有缘乘下泽,多应无分直承明。
偶献子虚登上第,却吟招隐忆中林。春萝秋桂莫惆怅,纵有浮名不系心。
平常行一步,却不堕平常。尽道脚长短,谁知脚短长。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瓶钵绕禅衣,连宵宿翠微。树开巴水远,山晓蜀星稀。识遍中朝贵,多谙外学非。何当一传付,道侣愿知归。
铜壶滴漏初昼,高阁鸡鸣半空。催启五门金锁,犹垂三殿帘栊。阶前御柳摇绿,仗下宫花散红。鸳瓦数行晓日,鸾旗百尺春风。侍臣踏舞重拜,圣寿南山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