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头落日在旗竿,城外长淮水浸天。
左海门前灯火尽,橹声轧夜深船。
张耒(一○五四~一一一四),字文潜,人称宛丘先生,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生长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爲诗文服膺苏轼,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授临淮主簿。元丰元年(一○七八),爲寿安尉。七年,迁咸平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太学录召试馆职,歷秘书丞、着作郎、史馆检讨。元祐末,擢起居舍人。哲宗亲政,以直龙图阁学士出知润州,未几,改宣州。绍圣三年(一○九六),管勾明道宫。四年,坐党籍落职,谪监黄州酒税。元符二年(一○九九),改监復州酒税。徽宗即位,起通判黄州,迁知兖州,召爲太常少卿,出知颍州、汝州。崇宁元年(一一○二),因党论復起,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五年,归淮阴。大观二年(一一○八)居陈州,政和四年卒,年六十一。有《柯山集》五十卷(另有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张右史文集》六十卷,《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张耒诗,前二十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柯山集》爲底本;第二十六卷至三十一卷以清光绪广东广雅书局重印武英殿聚珍版《柯山集》附录“拾遗”(陆心源辑)、“续拾遗”爲底本。参校明小草斋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草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康熙吕无隠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吕本,藏北京图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旧钞本《张右史文集》(简称丛刊本)、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田毓璠校勘重印粤本《柯山集》(简称田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十二、三十三卷。
《过涟水》是宋代张耒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夕阳落在城头旗竿上,
城外的长淮水漫过天。
左海门前灯火渐尽,
深夜中船只的桨声响。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夕阳西下的景象,以及夜晚河水上的船只和港口的灯火。诗人通过生动的描写,表达出对自然景色的感叹,以及对生活中繁忙与宁静的对比。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典型的宋代城市景象。首句写道"夕阳落在城头旗竿上",表现出夕阳余晖的美丽景色,城市的繁忙和喧嚣也随之逐渐消退。接着,诗人通过"城外的长淮水漫过天"来形容淮河的宽广和浩渺,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恢弘。
下半首写到"左海门前灯火渐尽",表达了夜晚港口的安静和宁静。灯火逐渐熄灭,城市渐渐进入夜晚的静谧状态。最后一句"深夜中船只的桨声响",通过描绘船只的划桨声,给整个夜晚带来了一丝生机和活力。
整首诗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通过对城市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以及繁忙与宁静的对比。通过细腻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同时也引发人们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思考。这首诗词生动地表现了宋代城市的特色和氛围,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敏感洞察力。
为惭食肉主恩深,日晏蟠蜿卧锦衾。且学志人知白黑,那将好爵动吾心。
吾闻何月卿,逸气欲倾泻。词源浩班扬,诗律薄风雅。想初读书眼,坐阅灯几炧。土生贵适性,安得计用舍。青鞋踏九疑,丝絇远金马。飘然潇湘游,采芷动盈把。吁嗟既忧患,犹得营万瓦。我无茅一庐,劫劫思里社。
真个先生爱睡。睡里百般滋味。转面又翻身,随意十方游戏。游戏。游戏。到了元无一事。
四曲渔人寿烛明,明在水云连处生。倚天若木朝朝艳,照海金波夜夜清。
雨余山色媚晴晖,无呈孤云自在飞。坐到黄昏尤不恶,载将明月满船归。
醉帽不轻飞,秋菊有佳色。自惭群座中,主人犹未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