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野风烟古,临洺气象存。
魏风沿土性,漳水抱城根。
故垒盘荒草,残碑落近村。
太平民产富,桑柘半郊原。
强至(一○二二~一○七六),字几圣,杭州(今属浙江)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除泗州司理参军,歷浦江、东阳、元城令。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韩琦判永兴军,辟爲主管机宜文字,辗转在韩幕府六年。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召判户部勾院,迁群牧判官。九年,迁祠部郎中、三司户部判官。卒,年五十五。其子浚明集其所遗诗文爲《祠部集》四十卷,曾巩爲之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祠部集》三十五卷,又《韩忠献遗事》一卷。《咸淳临安志》卷六六、清强汝询《求益斋文集》卷八《祠部公家传》有传。 强志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参校武英殿聚珍版木活字本(简称活字本)、武英殿聚珍版同治七年刻本(简称同治本)。另辑得集外诗四首,附于卷末。
《过洺州》是宋代诗人强至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写洺州的景色和气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人文的兴衰变迁。
诗中描述了洺州的山野荒凉的景象,古老的风烟弥漫,给人一种历史沧桑之感。作者用"朔野风烟古"来形容这片土地,朔野指的是北方边疆的荒凉之地,风烟则暗示了岁月的流转和历史的积淀。
接下来,诗人写到了洺州的气象,称之为"临洺气象存"。洺州位于洺水之滨,洺水是漳河的支流,它环绕着城市,如抱住城市的根基。通过这样的描写,展现了洺州山水环抱的景观,给人一种宁静和安宁的感觉。
诗中还提到了洺州的历史遗迹。"故垒盘荒草,残碑落近村"这两句表达了古代城垒的废墟,以及残存的碑刻,这些都说明了曾经繁荣的洺州现在已经衰败,落入了一片荒凉之境。
最后,诗人描述了洺州的现状。"太平民产富,桑柘半郊原"这句表达了当时的社会景象。太平时期,百姓安居乐业,农田丰收,桑树和柘树遍布乡野。这是一幅安定繁荣的画面,也暗示了诗人对太平盛世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洺州风景和历史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人文的兴衰变迁。诗人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太平盛世的向往,给人一种深沉而又宁静的感觉。
邂逅相逢两秃翁,亥年巳月巳时同。偶先一日敢争长,各及七旬俱固穷。尘世谁能吟鬓白,少年莫笑醉颜红。累朝南北兴亡事,合徵公为太史公。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故国伤心堕劫灰,流离北土却怜才。白头开府成何事,博得江南一赋哀。
扬旌北向顾南州,牧马东行向北愁。乱世奸雄还自叹,景升直与本初谋。
卧来扶不起,唯向主人嘶。惆怅东郊道,秋来雨作泥。
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则飞泉一亭为之也。凡人之情,其目悦,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宕瀑旁无寺。他若匡庐,若罗浮,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