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过庞佑甫》

半亩方园水到门,地偏人静恰如村。
声名不用卿王衍,文字真能仆屈原。
举世知君如我少,平生学道欲谁论。
何时共结柴桑社,篱下烽来菊正繁。

作者介绍

韩元吉(一一一八~?),字无咎,号南涧翁,祖籍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南渡后居信州上饶(今属江西),维玄孙,淲父。早年尝师事尹焞,初与从兄元龙试词科不利,后举进士,爲南剑州主簿。高宗绍兴二十八年(一一五八),知建安县。孝宗干道元年(一一六五),爲江南东路转运判官(《景定建康志》卷二六)。后出入中外,两知婺州,一知建宁府等,入朝爲中书舍人、大理少卿、龙图阁学士、吏部侍郎等,中间曾出使金国。官至吏部尚书、颍川郡公。晚年退居信州,淳熙十三年(一一八六)尚存世。有《南涧甲乙稿》七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二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 韩元吉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南涧甲乙稿》爲底本,校以武英殿聚珍本(简称聚珍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过庞佑甫》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韩元吉。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半亩方园水到门,
地偏人静恰如村。
声名不用卿王衍,
文字真能仆屈原。
举世知君如我少,
平生学道欲谁论。
何时共结柴桑社,
篱下烽来菊正繁。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静谧恬淡的田园景象,并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和追求学问的追求。诗中通过描述一个占地半亩的方园,门前有水流过的景象,以及地理位置偏远、人烟稀少的村庄,展现了一片宁静、恬淡的乡村氛围。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清净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词赏析:
这首诗词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行云流水地展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和学问追求的思考。首句“半亩方园水到门”,通过简洁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田园水乡的景象,门前有一条清澈的水流,给人一种宁静和和谐的感觉。第二句“地偏人静恰如村”,通过用词简练,表达了这个地方偏僻而人烟稀少,与村庄的宁静和恬淡相得益彰。

接下来的两句“声名不用卿王衍,文字真能仆屈原”,表达了作者对声名利禄的淡漠态度和对学问的追求。作者认为声名并不需要如同卿王衍那样追求,而文字却真正能够承载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让人想起了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强调了文字的重要性和价值。

接下来的两句“举世知君如我少,平生学道欲谁论”,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和同道者的困惑。作者认为世人对于像他这样的志同道合之人的了解很少,想要评价自己的一生追求和学问的道路,却无从得知。

最后两句“何时共结柴桑社,篱下烽来菊正繁”,表达了作者对于与志同道合的人们共同生活和追求的向往。柴桑社是一个传说中的山水田园之地,作者希望能够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共同追求学问和理想。篱下的烽火指的是边塞上的战争,而菊花则象征着丰收和美好的未来,作者希望在和平的环境下,共同享受生活的丰富和美好。

整首诗词通过对田园景象的描绘和对声名利禄与学问追求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和学问追求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宋代士人对于田园生活和理想境界的追求。

  • 《裴侍郎湘川回,以青竹筒相遗,因而赠之》

    楚竹青玉润,从来湘水阴。缄书取直节,君子知虚心。入用随宪简,积文不受金。体将丹凤直,色映秋霜深。宁肯假伶伦,谬为龙凤吟。唯将翰院客,昔秘瑶华音。长跪捧嘉贶,岁寒惭所钦。

  • 《和柯山先生读中兴碑》

    曲江罢相迹如扫,满朝媕娿无谏草。动地渔阳鼙鼓惊,旧将半死哥舒老。蜀道乘骡万里来,不识平原济世才。仓皇灵武送玉册,岂顾九庙蒙尘埃。天开地辟扶皇纪,李郭功成安史死。一日三朝有深意,臣结胸中老文字。麻鞵诗老脱贼来,北征自足配磨崖。我思潇湘不易到,谁持墨本心眼开。

  • 《走笔依韵和酬王彦霖四首》

    几度春风信陆沉,曾题醉笔写花阴。诗情不复随风乱,今日花前对展禽。

  • 《宿远上人兰若》

    香花闭一林,真士此看心。行道白云近,燃灯翠壁深。梵筵清水月,禅坐冷山阴。更说东溪好,明朝乘兴寻。

  • 《感旧》

    雕鞍送客双流驿,银烛看花万里桥。三十三年真一梦,茆檐寒雨夜萧萧。

  •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