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连环不断头,溪声绕山无时休。
后溪已穿绿树去,前溪却向山前流。
郑獬(一○二二~一○七二),字毅夫,一作义夫,纾子。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一七四)。通判陈州,入直集贤院、度支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英宗治平中出知荆南,还判三班院。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拜翰林学士(《宋会要辑稿》仪制三之三四),权知开封府。二年,出知杭州,三年,徙青州(《干道临安志》卷三)。因反对青苗法,乞宫祠,提举鸿庆宫。五年卒(《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二三八),年五十一。有《郧溪集》五十卷。原本久佚,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及《宋文鑑》、《两宋名贤小集》中辑爲二十八卷,其中诗六卷。《东都事略》卷七六、《宋史》卷三二一有传。 郑獬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民国卢靖辑《湖北先正遗书》所收《郧溪集》(蒲圻张国淦据京师图书馆所钞库本刊刻,简称张本,张本所附校勘记称张本校)、《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三三《幻云居诗稿》等。又自《舆地纪胜》、《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得集外诗,编爲第七卷。
《过三十六洞》是宋代诗人郑獬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苍山连绵不断头,
溪水环绕山峦流。
后溪已贯绿树去,
前溪却向山前流。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水景色,表达了作者在游览三十六洞时的感受。诗中以苍山连绵不断的景象为背景,通过描写溪流的流动,展现了山水的壮丽景色和自然的变幻之美。
赏析:
《过三十六洞》以山水为题材,采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山水之间的和谐和流动之美。首句“苍山连绵不断头”,通过形容苍山脉络的连绵起伏,给人一种延绵不绝的感觉,同时也暗示了山势的雄伟壮丽。接着,“溪水环绕山峦流”,用流动的溪水包围山峦,形成了一幅宛如画卷般的美景。
下两句“后溪已贯绿树去,前溪却向山前流”,通过对溪水的描述,表达了山水的流动和变幻之美。后溪贯穿绿树而去,意味着溪水在山后流淌,而前溪则向山前流去,形成了一种交汇的景象。这种交汇和流动的意象,给人以恢弘壮丽的感觉,同时也展示了山水之间的和谐与变化。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笔触,描绘出山水的壮丽和流动之美。通过描写山与水的相互作用,以及山水的流动和变化,诗人传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生命流动的思考。这首诗词在表现自然美的同时,也蕴含了哲理的意味,给人以启迪和思索。
先生卧碧岑,诸祖是知音。得道无一法,孤云同寸心。岚光薰鹤诏,茶味敌人参。苦向壶中去,他年许我寻。
暑笼晴,风解愠。雨后余清,暗袭衣裾润。一局选仙逃暑困。笑指尊前、谁向青霄近。整金盆,轮玉笋。凤驾鸾车,谁敢争先进。重五休言升最紧。纵有碧油,到了输堂印。
朝夕云山满县郛,削成犀笋几千株。游人借笔抄诗板,远客投书乞画图。
春山漠漠淡烟横。阴壑丁丁伐木声。啼鸟静,落花轻。看棋松下暮云
中华倾弊无他故,习尚淡谈出望门。奏议救时翻见黜,搜扬隐逸更谁论。
病余归到洛阳头,拭目开眉见白侯。凤诏恐君今岁去,龙门欠我旧时游。几人樽下同歌咏,数盏灯前共献酬。相对忆刘刘在远,寒宵耿耿梦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