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向长安事朝谒,满衫尘土厚於泥。
行人若爱青山好,何不暂时留马蹄。
郑獬(一○二二~一○七二),字毅夫,一作义夫,纾子。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一七四)。通判陈州,入直集贤院、度支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英宗治平中出知荆南,还判三班院。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拜翰林学士(《宋会要辑稿》仪制三之三四),权知开封府。二年,出知杭州,三年,徙青州(《干道临安志》卷三)。因反对青苗法,乞宫祠,提举鸿庆宫。五年卒(《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二三八),年五十一。有《郧溪集》五十卷。原本久佚,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及《宋文鑑》、《两宋名贤小集》中辑爲二十八卷,其中诗六卷。《东都事略》卷七六、《宋史》卷三二一有传。 郑獬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民国卢靖辑《湖北先正遗书》所收《郧溪集》(蒲圻张国淦据京师图书馆所钞库本刊刻,简称张本,张本所附校勘记称张本校)、《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三三《幻云居诗稿》等。又自《舆地纪胜》、《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得集外诗,编爲第七卷。
《过十丈山》是宋代诗人郑獬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长安办公务时的感受与思考。
诗意和赏析:
诗人在诗中描绘了自己常常奔波于长安城的景象。他说自己对于长安的一切事务都感到习以为常,衣衫上沾满了厚重的尘土,甚至比泥土还要厚。这句描写形象地表达了他长时间在长安忙碌办公的辛劳和疲惫。然而,诗人却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过路的行人喜欢青山的美景,为什么不停下来暂时留下马蹄,享受一下这片美丽的山景呢?
这首诗通过对长安的描写,展示了诗人的疲惫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长安作为当时的都城,充满了繁忙和喧嚣,而青山则代表了宁静和自然之美。诗人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渴望能够暂时停下脚步,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感受内心的宁静。这种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繁华都市生活的反思,反映了诗人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
《过十丈山》
常常来到长安办公务,
衣衫上面尘土厚如泥。
过路行人若喜欢青山美,
何不暂停,留下马蹄。
这首诗简洁明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提问,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繁忙生活的思考。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疲惫和对宁静、自然的渴望。
剪髻宾筵盛,齐眉妇礼闲。谓宜俱白发,忽去作青山。大梦惊蝴蠂,何时识佩环。哀歌行欲绝,丹旐雨斑斑。
诏锡彤弓出禁城,良家六郡总从行。将军旧佩平蛮印,校尉新开横海营。
曩既负幽讨,今敢萌遐心。扶桑下阳驭,砮磬浮空林。琼台渺詄荡,蕊佩栖高深。屡见仙骥舞,遥聆玄女吟。如遂睹开辟,那复忧崎嵚。抱关职贵重,启闭非所任。灵飚制虬户,同此琅琅音。愿并翠绡水,写之朱丝琴。
终年栽接待新春,一日随风委路麈。愁杀主翁渠不管,争如只作看花人。
数片荷衣不蔽身,青山白鸟岂知贫。如今非是秦时世,更隐桃花亦笑人。
家国各万里,同吟六七年。可堪随北雁,迢递向南天。水共行人远,山将落日连。春淮有双鲤,莫忘尺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