圩路抨弦白,圩沟夹柳青。
藻明潜拨剌,日暖冻蜻蜓。
只个新茅店,分明是水亭。
行来惟恐尽,览处不容停。
杨万里(一一二七~一二○六),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进士,调赣州司户参军。歷永州零陵丞、知隆兴府奉新县。孝宗干道六年(一一七○),召爲国子博士(本集卷一三三《国子博士告词》注),迁太常博士、将作少监。出知漳州,改常州。淳熙六年(一一七九),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同上书《广东提举告词》注),寻除本路提点刑狱。召爲尚左郎官。十二年以地震应诏上书,擢东宫侍读。十四年,迁祕书少监(同上书《祕书少监告词》注)。十五年,因上疏驳洪迈太庙高宗室配飨议,出知筠州。光宗即位,召爲祕书监。绍熙元年(一一九○),兼实录院检讨官,会孝宗日历成,宰臣令他人爲序,遂以失职丐去,出爲江东转运副使,权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因论江南行铁钱不便,忤宰相意,改知赣州,未赴。宁宗即位,屡召屡辞。庆元五年(一一九九)致仕(同上书《通议大夫宝文阁待制致仕告词》注)。开禧二年卒,年八十。謚文节(《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一○○)。有《诚斋集》、《易传》等传世。事见其子长孺撰墓志(清干隆刊《杨文节公文集》卷末附)。《宋史》卷四三三有传。 杨万里诗四十二卷辞操一卷,以宋端平间刊本(原书藏日本东京宫内厅书陵部)爲底本。校以宋淳熙、绍熙间递刻之《诚斋先生江湖集十四卷荆溪集十卷西归集四卷南海集八卷江西道院集五卷朝天续集八卷退休集十四卷》(简称宋递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原该共六十三卷,今残存六十卷)、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诚斋集》(简称四库本)。参校明末毛氏汲古阁钞本《诚斋集》(简称汲古阁本,今藏上海图书馆)、清干隆六十年吉水杨氏带经轩刊《杨文节公诗集》(简称杨本)。另从诸书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四十四卷。
《过獭桥湖》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獭桥湖上的一次旅行。下面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圩路抨弦白,圩沟夹柳青。
穿过圩路,弓弦般的白色在眼前闪耀,圩沟两旁的柳树嫩绿欲滴。
藻明潜拨剌,日暖冻蜻蜓。
湖水清澈见底,水中的水草隐约可见,阳光温暖,冻结的蜻蜓在湖面上飞舞。
只个新茅店,分明是水亭。
只有一座新建的茅草屋,看起来像是一个供人休息的亭子。
行来惟恐尽,览处不容停。
行走过来,只是担心时间不够,欣赏的地方太多,不舍得停留。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獭桥湖的美景。作者通过描写圩路、圩沟、柳树、湖水和茅草屋等元素,展现了湖光山色的宁静和美丽。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如白色与绿色、明亮与冻结、新与旧等,使诗意更加丰富。整首诗以行走的视角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时间的珍惜,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同时也能够体味到大自然的宁静和美丽。
官舍临江口,滩声人惯闻。水烟晴吐月,山火夜烧云。且欲寻方士,无心恋使君。异乡何可住,况复久离群。
半篙寒碧秋垂钓,一笛西风夜倚楼。多少巫山旧家事,老来分付水东流。
[姑洗为羽]明明我后,重祭钦祠。有司肃事,式荐晨备。礼惟其称,物惟其时。神之听之,福禄来为。
金水河边柳色新,玉山馆外少沙尘。琵琶未必能愁客,鹦鹉如何错唤人?翠袖锦襜驮白马,落花飞絮斗朱轮。人间天上无多路,只隔红门别是春。
上山采蘼芜,山峻路迢递。山下逢故夫,悲风生罗袂。忆昔结发时,愿得终百年。变故不可期,中道相弃捐。莲实生水中,石榴生路侧。未尝挂齿牙,中心岂能识。上山采蘼芜,罗袖生芳菲。因君赠新人,莫遣秋霜霏。落叶辞故枝,不寄别条上。白日无回光,谁能不惆怅。
东城有李生,北城有李生。东城太长北太短,两人好古俱天成。东城磊落发半白,北城好酒兼好色。按歌往往低彩云,对酒时时欹白帻。青楼冥冥高入天,下临大道横紫烟。楼前尽是会稽竹,扫日含风若寒玉。盛夏五月天毒淫,云疏雪壁常阴阴。江中涛声日在耳,白莲紫榴开复深。此时君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