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径联镳去,身疑在画图。
林阴穿欲尽,山霭近还无。
下榻聊盘礴,裁诗屡嗫嚅。
道人留客意,片月出云孤。
刘子翚(一一○一~一一四七)字彦沖,号病翁,崇安(今属福建)人。韐仲子。以荫补承务郎,辟爲真定府幕属。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通判兴化军(本集卷五《送张当世序》)。后以疾退居故乡屏山,学者称爲屏山先生,朱熹尝从其问学。绍兴十七年卒,年四十七。遗着由其子玶编爲《屏山集》二十卷,胡宪爲之序,朱熹跋。《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刘子翚诗,以明正德七年刘泽刻本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十八年李廷钰秋柯草堂刊本(简称李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过天竺寺》是宋代诗人刘子翚所作。这首诗通过描写作者游历天竺寺的经历,表达了他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对自然景物的赞美。
诗词的中文译文:
一径联镳去,身疑在画图。
林阴穿欲尽,山霭近还无。
下榻聊盘礴,裁诗屡嗫嚅。
道人留客意,片月出云孤。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游览天竺寺的行程,展现出一种宁静、神秘的氛围。诗人踏上一条狭窄的小径,伴随着铃声和马蹄声,仿佛自己置身于一幅画卷之中。在茂密的树林中穿行,直到小路即将走到尽头时,他才近距离看到山峦的轮廓,却仍感觉遥远而难以触及。
诗人下榻在天竺寺,内心感慨万分,不禁吟咏起来。他写诗时语言吞吐不清,屡次停顿,似乎难以找到合适的词句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这种嗫嚅、踌躇的描写方式,使得诗词更加生动真实,将作者的情感与读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最后两句描绘了一位道士款待作者的情景,只有一轮明月孤单地升起在云层之上。这种景象增加了诗词的寂静之感,也暗示了作者与道人的深入交流,以及他在寺院中的独特体验。
《过天竺寺》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以及对自然景物的审美赞美,传达了作者在天竺寺的旅途中的思考和感受,给人以宁静、幽远的意境。
承学虽云浅,初心敢自轻。飘零为禄仕,蹭蹬得诗名。抚事悲长剑,怀人感短檠。不堪秋雨夕,鼓角下高城。
发底青青无限春。落红飞雪谩纷纷。黄花也伴秋光老,何事尊前见在身。书万卷,笔如神。眼看同辈上青云。个中不许儿童会,只恐功名更逼人。
条绿似垂缨,离筵日照轻。向人虽有态,伤我为无情。桥远孤临水,墙低半出营。天津曾此见,亦是怆行行。
匹马赴严宸。将谓青云上致身。不是男儿容易事,风尘。水远山长愁杀人。离别若为情。雪暗西山泪满巾。还忆夜来分手处,天津。桃李无言
湘妃危立冻蛟背,海月冷挂珊瑚枝。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
早破春相赚,飘零不自知。未完九十日,消尽万千枝。点水嫌萍扫,粘苔怕月移。莫谙化工意,荣悴孰为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