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陀两山间,沧波旦夕骛。
高柳横澄流,岁久根全露。
细雨川上来,澜漪满沿泝。
灌木生退滩,危桥架孤屿。
石濑斲春冰,山云粉轻絮。
往岁忆经过,物色如雅素。
阳春日已远,叹息流年度。
来轨不暂停,往躅自成故。
初为闽岭游,后指江东去。
风急子规啼,何由傍归路。
张嵲(一○九六~一一四八),字巨山,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上舍中第,调唐州方城尉,改房州司法参军,辟利州路安抚司干办公事。高宗绍兴五年(一一三五)召试,除秘书省正字。七年,迁校书郎、着作郎(《南宋馆阁录》卷七)。八年,出爲福建路转运判官(同上书)。十年,兼实录院检讨、守起居舍人、兼侍讲、试中书舍人(《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三五、一三七)。升实录院同修撰,十一年,罢。起知衢州。十八年,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献《绍兴中兴復古诗》以希进用,寻卒(同上书卷一三九、一五八),年五十三。有《紫微集》(《宋史·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作《张巨山集》)三十卷,久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六卷。《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张嵲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紫微集》爲底本,参校《湖北先正遗书》影印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津本)以及残本《永乐大典》引诗。新辑集外诗句,编附卷末。
《过杨村溪》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张嵲。这首诗以杨村溪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山水景色和时光流转的图景。
诗人首先描述了坡陀两山之间的景色,溪水波澜起伏,忽高忽低,形成了连绵不断的景象。在这澄清的水面上,垂柳横斜倒映其中,岁月的洗礼使得柳树的根系完全暴露在外。这里细雨纷纷而来,水波涟漪满溪,沿着溪流扩散开去。灌木丛生的滩地上,有一座危险的桥梁搭建在孤立的小岛上。诗人描绘了冰被锤击的声音,山上的云雾像轻飘的絮花一样。回忆往昔,诗人感叹春光已远去,不禁唏嘘时光流转之快。他曾经游历过闽岭,后来指向江东远行。他惋惜地说,风急时子规的啼鸣声也无法指引他返乡的路途。
这首诗描绘了杨村溪的壮丽景色,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了溪水的起伏和柳树的倒影,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他通过描述细雨滋润的景象,传达了岁月的沧桑和变迁。同时,诗人以孤立的桥梁和危岛作为象征,暗示了人生中的困境和孤独。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载体,通过描绘细腻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流逝时光和远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首诗给人一种静谧、悠远的感觉,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想象自己置身于山水之间,体会到自然与人生的交融。
奉诏欢均草莽臣,郊原风日自温温。欲知太守催耕意,重谷劭农本圣恩。
羊角抟扶日,鸿毛迅顺时。天心应有为,吾道复何疑。岸燎开戎捷,矶神助好词。倚樯聊一笑,且试楚襟披。
冶蕊倡花一雨空,鲜晴新涨未亏侬。竹兼树影眠天底,人凭栏干立镜中。看尽水衣投北岸,方知今日是南风。黄鹂对语无寻处,忽见双飞入别丛。
浮世抛身外,栖踪入九华。遗篇补乐府,旧籍隶仙家。池静龟升树,庭荒鹤隐花。古来天子命,还少到烟霞。
看书数叶眼花旋,推过熏炉去打眠。五十压头衰白尽,书无灵圣事茫然。
闲居虽懒放,未得便无营。伐木添山色,穿渠擘水声。经霜收芋美,带雨接花成。前日邻翁至,柴门扫叶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