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踪迹半江湖,岁晚淮乡识旧都。
小却车尘行复止,要看山色有还无。
关山回首嗟何限,风景于人岂不殊。
犹得故人谈世事,金城方略政堪图。
袁说友(一一四○~一二○四),字起巖,号东塘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侨居湖州。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调溧阳簿。歷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国子正、太常寺主簿、枢密院编修官、秘书丞。淳熙间,知池州(《宋会要辑稿》瑞异二之二五)。改知衢州。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由提点浙西刑狱改提举浙西常平茶盐(《金石补正》卷一一六)。二年,知平江府(《宋会要辑稿》食货七○之八三)。三年,知临安府(同上书刑法四之九○)。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迁户部侍郎(《宋史》卷一七五),权户部尚书。三年,爲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一)。召爲吏部尚书兼侍读,出知绍兴府兼浙东路安抚使。嘉泰二年(一二○二),同知枢密院事。三年,迁参知政事(《宋史》卷三八、二一三)。寻加大学士致仕。四年卒,年六十五。有《东塘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二十卷。事见本集附录《家传》。 袁说友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其中诗七卷)爲底本。酌校《永乐大典》残本。馆臣漏辑诗十二首,附于卷末。
《过扬州平山堂邂逅许深父主漕》是宋代袁说友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平生踪迹半江湖,
岁晚淮乡识旧都。
小却车尘行复止,
要看山色有还无。
关山回首嗟何限,
风景于人岂不殊。
犹得故人谈世事,
金城方略政堪图。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江湖的经历以及他在扬州的邂逅。年事已高,他回到淮河边的故乡,重新认识了古老的都城扬州。他在旅途中不断停下来,观赏山水风景,思索着它们的存在与否。他回首望着关山,感叹人生的短暂无常,同时也意识到人与自然景色之间的差异。然而,他还是能够与故友共同谈论世事,分享他们的政治智慧和策略。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的感慨和对自然景色的思考。诗人的旅途经历使他对世事和自然景色有了更多的体悟。他停下脚步,欣赏山水之美,同时也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差距。通过回首关山,他感叹人生的短暂,并且明白到人与自然景色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逾越的。然而,他还是能够与故友共同交流,分享彼此的见解和政治智慧,这使他感到欣慰和满足。
整首诗以平淡的语调展示了诗人的旅途经历和思考,表达了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慨。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事的观察,揭示了生命的短暂和人与自然的不可逾越的差距。与此同时,他通过与故友的交流,体验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和智慧的分享。整体而言,这首诗表达了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并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重要性和意义。
寄命湖船带梦游,又依海客恋残秋。楹书壁挂成千劫,波影花光聚一楼。映照须眉能玩世,支离皮骨故工愁。持杯各在飞鸿侧,咽入天风与唱愁。
荐士满朝称弟侄,教民到处过儿孙。就中治陕偏清净,不似侯门似道门。
入南京。赴蓬瀛。显出王风九转成。超然得上升。宠何荣。辱何惊。三髻山侗绝利名。何愁性不灵。
元非铸冶自成湾,乌兔烹煎那得闲。却问黄粮几番熟,不知沸鼎在人间。
塞向倾书槴,开炉积豆萁。林居得温暖,天遣养衰迟。瓮盎藏蔬後,鉏耰下麦时。农家冬最乐,我老颇能知。
自古大圣人,犹以为难事。而况后世人,岂复便能至。求之不胜难,得之至容易。千人万人心,一人之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