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流日益深,民语渐已变。
岸阔山尽平,连峰远非汉。
惨惨瘴气青,薄薄寒日暖。
峰峦若崖石,草木条干短。
遥想彼居人,状类麏鹿窜。
何时遂平定,戍卒従此返。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过宜宾见夷中乱山》是苏辙的一首诗词,描绘了他在宜宾经过夷中乱山时的所见所感。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江流日益深,民语渐已变。
岸阔山尽平,连峰远非汉。
惨惨瘴气青,薄薄寒日暖。
峰峦若崖石,草木条干短。
遥想彼居人,状类麏鹿窜。
何时遂平定,戍卒従此返。
诗词的中文译文:
江水日渐加深,人们的语言逐渐改变。
河岸宽阔山峦平缓,连绵的山峰远非汉地之景。
沉闷的瘴气笼罩着青山,薄薄的寒日透暖光。
山峰陡峭如崖石,草木干瘪而短小。
遥想起那里的居民,形状像麏鹿一样躲避。
何时能够平定这片混乱,让驻军从此返回。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苏辙经过宜宾夷中乱山的景象和所感。他描述了江水日渐加深的景象,暗示着这个地方的水势汹涌,有着不可预知的力量。与此同时,他注意到人们的语言逐渐改变,暗示着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与众不同,可能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
诗中的山峦平缓、连绵的景象与汉地的山峰迥异,以及瘴气笼罩下的青山与薄薄的寒日交相辉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描绘表达了苏辙在夷中乱山所感受到的陌生和异域之感,这里的自然环境和气候与他熟悉的汉地完全不同。
诗的后半部分描写了山峰的形状以及草木的状况,山峰陡峭如崖石,草木矮小干瘪,这进一步强调了这个地方的荒凉和艰苦。苏辙远望着那里的居民,想象他们的生活状态,将他们的形状比作麏鹿一样躲避,体现了他们在这个险峻环境中的艰难生存。
最后两句表达了苏辙对这片混乱之地的期望,他希望能够早日平定这片乱山,让驻军得以返回,为这个地方带来和平与稳定。
整首诗通过描绘夷中乱山的景象和描述苏辙的感受,表达了对陌生地域的探索和对和平的向往。它展示了诗人对环境的敏锐观察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历史背景。
选将初年起范阳,和戎晚节误平凉。大功宜受春秋责,盛毁何能日月伤。文士谈兵多谬误,兰台作史漫裁量。折衷自有成书在,公论从知千岁长。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移去群花种此君,满庭寒翠更无尘。暑天闲绕烦襟尽,犹有清风借四邻。
人品如君,人尽道,士林横绝。那更是、关西流庆,三山英杰。欣遇当年神降日,又逢初度阳生月。把八千余岁祝君龄,为君说。君自有,封侯骨。君不是,栖鸾客。况如今东阁,正收人物。坦腹素知王逸少,求贤不必商岩说。便明朝、有诏自天来,君王礼。
渡头风晚叶飞频,君去还吴我入秦。双泪别家犹未断,不堪仍送故乡人。
君子将遥役。遗我双题锦。临当欲去时。复留相思枕。题用常着心。枕以忆同寝。行行日已远。转觉心弥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