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不见此山青,一见殊增老眼明。
鬓发已从霜露改,翠屏只在水天横。
纤尘不染皆秋色,久间相於若世情。
朝爽夕佳常领略,去来争似钓舟轻。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过宜兴舟中见霅川诸山》是宋代诗人李曾伯的作品。下面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八年未见这青山,再见却显老眼明。白发已经被霜露染,翠屏仅在水天横。细尘不沾皆是秋色,长时间相对如世间的变迁。早晨清新,夜晚美好,常常领略着,往来争相比拟轻盈的钓舟。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舟中经过宜兴时见到霅川诸山的感受和思考。诗人久未见到这座青山,再次看到时,发现自己的眼力虽然老化,但仍能见到事物的本来面貌。他的鬓发已经被岁月的痕迹染成白色,而翠屏(指山岳)仍然挺立在水天之间。细小的尘埃也没有被染上,一切都呈现出秋天的景象。时间的流逝使得这世间的变动变得更加明显。早晨的清新和夜晚的美好,常常让他领略到生活的美妙,不论是去往还是归来,都像轻盈的钓舟一样愉快。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舟中经过宜兴时见到的霅川诸山,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和自然变化的感慨。诗人八年未见这座山,再次见到时,感触颇深。他发现自己的眼睛虽然老了,但依然能够透过岁月的痕迹看到事物的真相。他的鬓发已经被岁月的痕迹染白,而山岳仍然屹立在天空和水面之间,展现出秋天的景色。这种对自然的观察使诗人感慨时间的流逝,世事的变迁。然而,他也在生活中领略到早晨的清新和夜晚的美好,这使他对生活充满希望和喜悦。他将生活的美妙比作轻盈的钓舟,无论是前进还是回归,都是愉快和轻松的。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慨,展示了他对岁月变迁的洞察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小卧竹间斋,幽怀得好开。病从凉后减,雨及望时来。两屩山千叠,诸雏饭一杯。吾生计此耳,无梦到燕台。
紫府真人饷露囊,猗兰灯烛未荧煌。丹华乞曙先侵日,金焰欺寒却照霜。谁与佳名从海曲,只应芳裔出河阳。那堪谢氏庭前见,一段清香染郄郎。
老人气血少,日夜遭煎煮。点检槁形骸,能禁几寒暑。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1]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2],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来[3],吹参差兮谁思?驾飞龙兮北征,邅[4]吾道兮洞庭。薜荔柏佤兮蕙绸,荪桡[5]兮兰旌。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横流涕兮潺湲,
一子落天上,生此青璧枝。欻从山之幽,劚断云根移。劲挺隐珪质,盘珊缇油姿。叶彩碧髓融,花状白毫蕤。棱层立翠节,偃蹇樛青螭。影淡雪霁后,香泛风和时。吾祖在月竁,孤贞能见怡。愿老君子地,不敢辞喧卑。
翩翩水鸟自沉浮,红蓼黄芦两岸秋。隔水人家一犬吠,斜阳篱落有渔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