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无斥堠惟看日,岭近云霄可摘星。
握节偶来观国俗,汉家恩厚一方宁。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过摘星岭》是宋代苏颂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路上没有斥堠,只能看到太阳的出没,
山岭靠近云霄,可以摘取星辰。
我偶然来到这里,观察国家的风俗习惯,
汉家的恩德深厚,这片土地平静安宁。
诗意:
这首诗词通过描写作者路过摘星岭的经历,表达了对自然景观和国家风俗的观察和感慨。诗中展现了大自然壮丽景色和人文之美的对比,以及作者对汉家恩德和社会和谐的赞美之情。
赏析:
《过摘星岭》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作者路过摘星岭的情景。第一句"路上没有斥堠,只能看到太阳的出没",描述了路途中没有高墙挡住视线,只能看到太阳的升起和落下。这里以自然景观来暗示人们对自由与开放的向往。
接下来的"山岭靠近云霄,可以摘取星辰",通过形象的比喻,描绘了山岭高耸入云,给人以摘取星辰的幻想。这表达了作者对山岭的壮丽景色和人们对追逐梦想的向往之情。
诗的后半部分,作者写到自己偶然来到这里,观察国家的风俗习惯。"握节偶来观国俗,汉家恩厚一方宁",表达了作者对汉家恩德和社会稳定的赞美。这里的"握节"指的是握住拐杖,象征着作者的行走和观察。"汉家恩厚一方宁"表明了汉朝政府的慷慨和对人民的恩德,使得这个地方安宁和谐。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观和社会风俗的独特感受,通过对比和隐喻,表达了对自由、梦想和社会安宁的向往与赞美。
婷婷袅袅出纱窗,坐使红妆万目降。翠袖薄笼春笋十,玉钗初合绿云双。四弦对客追三叠,万唤令人忆九江。曼倩酒狂本无量,为渠潋滟倒银缸。
春晓游禽集,幽庭几树花。坐来惊艳色,飞去堕晴霞。翅拂繁枝落,风添舞影斜。彩云飘玉砌,绛雪下仙家。分散音初静,凋零蕊带葩。空阶瞻玩久,应共惜年华。
山峭插云海,楼高入烟霄,不知何宫殿,东望郁迢嶢。是时青童君,初散通明朝,风涛中破裂,涌出黄金桥,授我玉芝房,服之尘念消。凡骨一朝换,八极坐可超。
溪北溪南雪跨悬,琼楼玉宇照庭前。萸坪竹馆辛夷坞,肯与王维赌辋川。
寺古丹青暗,地幽花木莫。垣墙兵火后,台殿栋梁新。绕屋松声合,铺庭草色匀。春耕迷古垒,野水滟通津。落魄闲来客,萧条禁火晨。重寻旧游地,俯仰十年身。
尺鲤何曾到贾充,太阿曾拟血王戎。泪痕不到沉碑上,似为苞苴走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