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口微霜度,寒村独见君。
西风正萧索,落叶不堪闻。
古路无行客,闲门有白云。
为怜幽处好,不忍便离群。
王恭(1343-? ),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寒村访隐者》是明代王恭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和赏析:
谷口微霜度,寒村独见君。
在谷口微霜初降的时候,我独自来到这个寒冷的村庄,只有你一人可见。
西风正萧索,落叶不堪闻。
西风正冷凄凉,落叶纷纷,散发着凄苦的气息。
古路无行客,闲门有白云。
古老的道路上没有行人,而闲散的门前却有飘浮的白云。
为怜幽处好,不忍便离群。
我深深地喜爱这个幽静的地方,不忍心离开这个安逸的环境。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寒冷、幽静的村庄,并讲述了诗人访问隐士的经历。诗中的寒村和孤独的隐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追求宁静的态度。
诗中的“谷口微霜度”和“西风正萧索”描绘了寒冷的季节和环境,暗示了诗人的冷落和孤寂。而“落叶不堪闻”更加强调了冷凄的气氛。
诗中的“古路无行客”和“闲门有白云”通过对比,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感。古老的道路上没有行人,而诗人所到之处,只有闲云飘过。这种孤寂的氛围强调了诗人内心追求宁静、疏离尘嚣的态度。
最后两句“为怜幽处好,不忍便离群”,表达了诗人对寂静隐秘之地的钟爱之情。诗人在这个幽静的地方感到愉悦,不舍离开这个与世隔绝的环境。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寒冷的村庄和隐士,通过对比和景物的描写,传递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和对宁静隐逸生活的向往。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敏感和对宁静深邃之地的追求,具有明代文人的典型特征。
或真或摹,斯焉取诸,是出于偃月储。垂胄同仇,于门之鱼,予将比乎邾。
文献风流想故家,玉川室迩已人遐。何时细赏文清竹,与客同煎陆羽茶。
剧贼称中塞,驱驰甲铠精。昔惟矜突骑,今亦教攻城。伏险多邀击,驱羸每玩兵。拘俘询虏事,肉尽一无声。
平生游城郭,殂没委荒榛。自我辞人世,不知秋与春。牛羊久来牧,松柏几成薪。分绝车马好,甘随狐兔群。何处清风至,君子幸为邻。烈烈盛名德,依依伫良宾。千年何旦暮,一室动人神。乔木如在望,通衢良易遵。高门傥无隔,向与析龙津。
轩窗四面开,风送海云来。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蜗涎明石凳,蚁阵绕山台。此际衣偏湿,熏笼著麝煤。
养病年来嫩著书,逢人掉臂睨迂儒。愁边好客从天下,谭处清风起座隅。愧我多言终不近,似君知已未应无。酸鹹嗜好虽殊禀,政恐渠侬诮太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