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翰林侍读学士尚书右丞李公挽辞三首》

岁晚轘辕道,神归嵩少原。
百年封域广,三品葬仪尊。
笳吹迎风急,帷裳蔽日昏。
洛人应堕泪,几世见铭旛。

作者介绍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作品评述

《翰林侍读学士尚书右丞李公挽辞三首》是宋代苏颂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岁晚轘辕道,神归嵩少原。
随着岁月的流转,皇家车辇缓缓行驶在道路上,神灵归于嵩山少室山原。

百年封域广,三品葬仪尊。
经过百年的封建统治,国土广袤辽阔,官员的品级高贵,殡葬仪式庄严隆重。

笳吹迎风急,帷裳蔽日昏。
笳箫声随风急促吹响,帷幕为了迎接这个悲痛的时刻而紧紧拉下,使阳光蒙上一层昏暗。

洛人应堕泪,几世见铭旛。
洛阳的人们不禁泪流满面,几世纪以来都见证了这样悲伤的场景,心中充满深深的感慨。

诗词以苏颂的视角,描绘了一幅辞别场景。岁晚的时候,皇家车驾驶离宫殿,返回神山嵩山的少室山原,表达了皇家权力的衰落和生命的渐行渐远。百年的封建统治下,国土辽阔,官员地位崇高,殡葬仪式庄严肃穆,彰显出统治者的威严和尊贵。然而,笳箫声响起,帷幕拉下,阳光黯淡,象征着离别的悲痛。洛阳的人们深感悲伤,几世纪以来一直见证这样的场景,心中充满着对时光流转、生死离别的思考和感慨。

这首诗词通过对景物和情感的描绘,表达了苏颂对时光流转、权力衰落和生命离别的思考。同时,通过对官员的尊贵和殡葬仪式的庄严描写,展示了宋代封建社会的特点和价值观。整体上,诗词以简洁、凝练的语言,传递了深刻的情感和哲理,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即事呈斯远三首》

    去却蔫花意转新,是知疏密总宜人。正由秽去清虚集,不碍萧然冠与巾。

  • 《晓鸡》

    黯黯严城罢鼓鼙,数声相续出寒栖。不嫌惊破纱窗梦,却恐为妖半夜啼。

  • 《自咏二首》

    一病观书歇,终朝药饵亲。焚香葆静性,咬菜适清神。落燕巢低屋,饥乌噪近人。觅仙难换骨,贫瘦得吾真。

  • 《鲁港》

    方夸金坞筑,岂料玉床摇。国体真三代,江流旧六朝。鞭投能几日,丽解不崇朝。千古燕山恨,西风卷怒潮。

  • 《天安门诗抄》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 《书慈光塔》

    灵骨未藏三十载,我来收得葬孤山。此中起塔不在大,已有高名垂世间。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