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汉武》

壮士悲歌出寒频,中原萧瑟半无人。
君王不负长陵约,直欲功成赏汉臣。

作者介绍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作品评述

诗词:《汉武》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汉武的中文译文:
壮士悲歌出寒频,
中原萧瑟半无人。
君王不负长陵约,
直欲功成赏汉臣。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王安石创作的一首宋代诗词,以描绘汉武帝的事迹和心境为主题。

诗中首句"壮士悲歌出寒频"表达了壮烈的英雄形象。"壮士"指的是勇敢的将士,"悲歌出寒频"意味着他们在寒冷的战场上奏响了悲壮的歌声,表达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牺牲精神。

第二句"中原萧瑟半无人"描绘了当时中原地区的荒凉景象。"中原"指的是中国的中心地带,"萧瑟半无人"意味着这个地方荒芜凋敝,人烟稀少,暗示了动荡时期的社会情况。

接下来的两句"君王不负长陵约,直欲功成赏汉臣"表达了作者对汉武帝的赞美和期望。"君王"指的是汉武帝,"长陵约"指的是汉武帝在长陵宴请百官时所作的誓言和约定。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汉武帝不辜负承诺的期待,希望他能够完成伟大的功业,奖赏那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忠诚臣子。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汉武帝时期的英雄壮丽和社会荒芜,表达了对君主的赞美和期待,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关注。

  • 《春归》

    报道春归去,忙来看落红。岂知春不去,还在绿阴中。

  • 《送裴如晦即席分题三首》

    十月颍水冰,问君行何为。行不顾斗米,自与五湖期。平生湖上游,幽事略能知。此後君最乐,穷年得游嬉。彩鲸抗波涛,风作鳞之而。鸣鼓上洞庭,笑看红橘垂。漠漠大梁下,黄沙吹酒旗。应怜故人愁,回首一相思。

  • 《岩豅洞留题》

    巍然造化功,斡擘成岩豅。石顶滴清沥,洞深飕细风。我来畏暑间,憩此清冷中。缅怀二老调,逸思更无穷。

  • 《和折子明丈闲居杂兴十首》

    赏识元非易,登临政尔难。要须穷应接,宁可肆讥弹。胜践千年近,高风六月寒。由来炯水玉,固愈耀朱丹。

  • 《惜奴娇》

    渐灼兰膏,覆满青烟罩地。簇宫花、撋荡纷委。万姓瞻仰,苒苒云龙香细。共稽首,同乐与,众方纪。

  • 《偈颂六十七首》

    一叶落,天下秋。一尘起,大地收。有意气时添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