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栖又三冬,好雪无一片。
今晨霭同云,薄暮集微霰。
先声乃如许,落势大可见。
呼儿出门看,通夕知几遍。
听窗复听竹,敧枕不知倦。
终然成底事,寒雨闭深院。
何尝忧瘠田,初不办欢宴。
囊萤已乾死,无以映书卷。
请天收层阴,斗柄行欲转。
爱日上晴轩,如披故人面。
曾几(一○八五~一一六六),字吉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徽宗朝,以兄弼恤恩授将仕郎。试使部优等,赐上舍出身,擢国子正兼钦慈皇后宅教授。迁辟雍博士,除校书郎。歷应天少尹。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提举淮东茶盐。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改提举湖北茶盐,徙广西运判,歷江西、浙西提刑。绍兴八年(一一三八),会兄开与秦桧力争和议,兄弟俱罢。逾月復广西转运副使,得请主管台州崇道观,侨居上饶七年,自号茶山居士。二十五年桧卒,起爲浙东提刑。明年改知台州。二十七年召对,授秘书少监,擢权礼部侍郎。以老请谢,提举洪州玉隆观。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以左通议大夫致仕。干道二年卒,年八十二,謚文清。有《经说》二十卷、文集三十卷,久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茶山集》八卷。《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曾几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参校武英殿聚珍版本(简称武殿本),及《两宋名贤小集》所收《茶山集》(简称小集)、《瀛奎律髓》(简称律髓)。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寒雨浃旬终不成雪》是宋代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幽栖又三冬,好雪无一片。
今晨霭同云,薄暮集微霰。
先声乃如许,落势大可见。
呼儿出门看,通夕知几遍。
听窗复听竹,敧枕不知倦。
终然成底事,寒雨闭深院。
何尝忧瘠田,初不办欢宴。
囊萤已乾死,无以映书卷。
请天收层阴,斗柄行欲转。
爱日上晴轩,如披故人面。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幽居者在连续三个冬天中,渴望看到雪却始终未能如愿的景象。诗人观察到晨间的雾气和夕暮时微小的霰雪,但却没有真正的雪花降落。诗人呼唤孩子出门观看,整夜都在期待雪的到来。他倾听窗外的声音,倾听竹叶的声音,即使枕着斜靠在床上,也不觉得疲倦。最终,连续多日的寒雨使院子变得深深的,导致了诗人的幽居生活。他并不担心农田的荒芜,最初也不打算举办欢宴。他悲叹自己的沉闷生活,连萤火虫都已经干死,无法照亮书卷。他请求天空收起浓厚的云层,星斗的柄已经转过,他渴望看到阳光洒在晴朗的阁楼上,仿佛披在故人的面庞上。
赏析:
这首诗以寒雨代替了预期的雪,表达了诗人对雪的渴望和对冬天的期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描绘了雾气和微霰雪的细腻景象,通过借景寄托对雪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呼唤孩子、倾听窗外声音和竹叶声音的描写,展现了他孤独而宁静的幽居生活。诗人在寒雨中闭门不出,表达了他对宁静、深居的向往,但也流露出对生活的一些无奈和憾惋。最后,诗人渴望阳光的到来,把自然景象和内心情感相结合,表达了对温暖、希望和重新开始的期望。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清幽,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感受的抒发,展现了对雪和阳光的向往,以及对安宁、希望和情感交织的追求。这首诗词传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思,给人以思考生活、追求内心宁静与温暖的启示。
还如费冠卿,向此振高名。肯羡鱼须美,长夸鹤氅轻。理琴寒指倦,试药黑髭生。时泰难云卧,随看急诏行。
寿母重孙始见渠,天教四世保同居。精神已是千金子,事业应须万卷书。亲戚满前非落寞,杯盘随分不萧疏。晬盘先揽文房宝,他日无优入异闾。
山多猿鸟群,永日绝嚣氛。一涧水流出,几房僧共闻。拄筇黏落趺,拂石动寒云。谁昔来营此,寻碑看记文。
当年歌舞时,不说草离离。今日歌舞尽,满园秋露垂。
长安九城路,戚里五侯家。结束趋平乐,联翩抵狭斜。高楼临远水,复道出繁花。唯见相如宅,蓬门度岁华。
日出百鸟喜,覊人懒举眸。长恨年光缓,禄养未可求。若至年光过,高堂又白头。义和君有知,奈我心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