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湖山绕四门,游人朝暮隘重闉。
楼台远近连郊郭,到处皆为水石邻。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诗词:《和安上弟游湖山诸寺二首》
中文译文:
十里湖山绕四门,
游人朝暮隘重闉。
楼台远近连郊郭,
到处皆为水石邻。
诗意:
这首诗是苏颂写给他的弟弟安上的,描述了湖山景色和众多寺庙的壮丽景观。诗人描绘了湖山环绕城门十里的景象,游人在早晚时分拥挤穿行。楼台遥近近连着城郊,到处都是与水和石头相邻的寺庙。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湖山景色的壮丽和寺庙的众多。苏颂描绘了湖山环绕四门的景象,生动地描绘了游人在朝晚时分进出城门的繁忙场景。楼台遥近近连着城郊,显示了寺庙的分布广泛。最后一句"到处皆为水石邻"将水和石头作为湖山和寺庙的常见元素,意味着整个湖山地区都是一片寺庙和自然景观的融合。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准确的描写,展示了湖山和寺庙的壮丽景观,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诗人还通过描绘游人的拥挤和楼台的连绵,表现了这片地区的繁华和热闹。整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苏颂对湖山和寺庙景色的热爱和对游人热闹景象的观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空间。
侠客持苏合,佳游满帝乡。避丸深可诮,求炙遂难忘。金迸疑星落,珠沉似月光。谁知少孺子,将此见吴王。
求退那知却冒迁,天心人意古难全。今朝行役还堪笑,下水船为上水船。
我愿延陵道,几如渭水阳。适传杯泛影,何意隙沉光。拟补兰陔雅,翻吟薤露章。支离妨执绋,雨泣望楸行。
因嫌踪迹混尘嚣,腰斧高歌去采樵。欲效买臣无贵骨,何如王质有仙标。丁丁伐木空山外,轧轧肩薪小迳遥。一任雪天霜月夜,且将带叶地炉烧。
广寒宫殿诚夸诞,消暑楼台久寂寥。未似虚亭面空阔,时时清籁濯烦歊。
曲曲都城缭翠微,鳞鳞湖浪动斜晖。天寒日暮游人少,两岸轻舟星散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