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日轻风过雨天,笑声何处送秋千。
清明已逼长安近,寄语先生快着鞭。
王之道(一○九三~一一六九),字彦猷,自号相山居士,无爲(今属安徽)人。与兄之义、弟之深同河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第,因对策极言联金伐辽之非,抑置下列。钦宗靖康初调和州歷阳县丞,摄鸟江令,以奉亲罢。金兵南侵,率乡人退保胡避山。镇抚使赵霖命摄无爲军,朝命爲镇抚司参谋官。高宗绍兴间通判滁州,因上疏反对和议忤秦桧,责监南雄州溪堂镇盐税,会赦不果行,居相山近二十年。秦桧死后,起知信阳军,歷提举湖北常平茶盐、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孝宗干道五年卒,年七十七。有《相山集》三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作二十六卷、《宋史·艺文志》作二十五卷),己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卷,其中诗十五卷。事见本集卷三○附录宋尤袤《故太师王公神道碑》。 王之道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和卞养直见示三绝简圣书》是宋代王之道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迟暮的秋日景象,以及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迟日轻风过雨天,
笑声何处送秋千。
清明已逼长安近,
寄语先生快着鞭。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景物的描绘。通过描写日暮时分的迟日、轻风、雨天,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凄凉的秋日氛围中。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聆听到了秋千上欢笑声的回荡,但不知笑声的主人在何处,这增添了一丝神秘感和思念之情。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提到清明节已经临近,而长安城(当时的首都)已近在眼前,这暗示着离别的时刻逼近。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寄语先生(可能是指友人)快速驱马奔赴,以尽快相聚,表达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首诗词通过简练而富有意境的语言,创造了秋日迟暮的氛围,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别离的忧思之情。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感受到秋日的宁静与凄凉,以及人情的温暖与离愁。
早晚飞来入锦城,谁人教解百般鸣。春风红树惊眠处,似妒歌童作艳声。
一国之师亦强名,南阳独许振嘉声。大唐扶得真天子,曾踏毗卢顶上行。
俗书只识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落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
竹色萧萧木叶齐,石边芳草迥凄迷。断猿月落愁人去,正在黄陵庙里啼。
万水千山音信希,空劳魂梦到京畿。漫天岭上频回首,不见虞封泪满衣。
一緺凤髻绿如云,八字牙梳白似银。斜倚朱门翘首立,往来多少断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