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放酒肠愁酒病,强投诗社阙诗声。
浮生失意每如此,薄命何人详细评。
袁说友(一一四○~一二○四),字起巖,号东塘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侨居湖州。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调溧阳簿。歷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国子正、太常寺主簿、枢密院编修官、秘书丞。淳熙间,知池州(《宋会要辑稿》瑞异二之二五)。改知衢州。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由提点浙西刑狱改提举浙西常平茶盐(《金石补正》卷一一六)。二年,知平江府(《宋会要辑稿》食货七○之八三)。三年,知临安府(同上书刑法四之九○)。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迁户部侍郎(《宋史》卷一七五),权户部尚书。三年,爲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一)。召爲吏部尚书兼侍读,出知绍兴府兼浙东路安抚使。嘉泰二年(一二○二),同知枢密院事。三年,迁参知政事(《宋史》卷三八、二一三)。寻加大学士致仕。四年卒,年六十五。有《东塘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二十卷。事见本集附录《家传》。 袁说友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其中诗七卷)爲底本。酌校《永乐大典》残本。馆臣漏辑诗十二首,附于卷末。
诗词:《呵笔》
朝代:宋代
作者:袁说友
《呵笔》是宋代诗人袁说友的作品。诗人以自己深受困扰的酒肠愁酒病为起点,表达了他在追求诗歌事业的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困境和挫折。面对浮生失意的现实,诗人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无奈和悲叹。
这首诗的中文译文如下:
欲放酒肠愁酒病,
强投诗社阙诗声。
浮生失意每如此,
薄命何人详细评。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首先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矛盾。诗中的“酒肠愁酒病”表明诗人痴迷于酒的快乐,但又因此而带来了病痛和忧愁。这种痛苦纠结的心境使诗人感到苦恼和无奈。
接下来,诗人提到自己强迫自己投身于诗社,追求诗歌创作的声名。然而,他却发现在诗社中也无法获得真正的满足和成功,用“阙诗声”来形容,表明诗社中缺乏真挚的诗歌声音,没有真正的艺术追求。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浮生失意的困境的感慨和疑问。诗人认为自己的命运是“薄命”,命运薄弱、不幸。他对自己的命运感到困惑,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陷入这样的困境。
整首诗透露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迷茫。他通过写诗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同时也对自己的命运和人生提出了质疑。这首诗从一个个体的经历出发,折射出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困境和无奈感,体现了宋代士人的文学情怀和思想意识。
秋风清,秋月白,秋水共长天一色。不是心外境,亦非目前法。可中一见便知归,平步广寒攀桂枝。
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
我鬓忽已白,君颜非复朱。花前一杯酒,不乐复何如?暮看枝上花,已觉不如早,富贵当及时,吾辈奈何老!我歌君起舞,竟日为君留。安知花无情,不解替人愁。长安二三月,花满上林中。祝君早得意,归辔听璁珑。
垂垂白发老相催,末路崎岖毂又推。万里备更霜雪苦,十年重入瘴乡来。休思往事骖鸾去,恍类前身化鹤回。行尽潇湘春林脉脉,故人惟有道边梅。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终日擘桃穰,人在心儿里。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五更催发船无限,及此风收浪不生。何事渔舟亦争进,始知为利总营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