髯驾已闻攀鼎水,劫灰又见话昆池。
剑藏玉几山中记,笔记玄卿天上碑。
旧谱紫霞吹鹤骨,新章白雪写乌丝。
逃身我未学仙去,何处还丹日月迟。
诗词:《和蔡彦文题虞伯生张伯雨倡和帖》
中文译文:
髯驾已闻攀鼎水,
劫灰又见话昆池。
剑藏玉几山中记,
笔记玄卿天上碑。
旧谱紫霞吹鹤骨,
新章白雪写乌丝。
逃身我未学仙去,
何处还丹日月迟。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元代杨维桢所作的《和蔡彦文题虞伯生张伯雨倡和帖》。诗中描绘了诗人与蔡彦文共同赞美虞伯生和张伯雨的画作,表达了对仙境和传世文化的向往和思考。
诗的开头两句“髯驾已闻攀鼎水,劫灰又见话昆池。”意味着诗人已经听说过攀鼎水和昆池的故事,这是指传世文化中的仙境之地。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神话传说和仙境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和启发。
接下来的两句“剑藏玉几山中记,笔记玄卿天上碑。”表达了诗人对传世文化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的追忆。剑藏玉几是指传说中的神仙张果老,笔记玄卿则是指传说中的文人神仙文徵明。这些人物和事件在传世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诗人通过提及它们,表达了对文化传统的敬仰和珍视。
接下来的两句“旧谱紫霞吹鹤骨,新章白雪写乌丝。”则是在描述传世文化中的艺术形象。紫霞、鹤骨、白雪和乌丝都是传世文化中常见的意象,象征着高洁和美好。诗人通过这样的描绘,展示了对艺术和美的追求。
最后两句“逃身我未学仙去,何处还丹日月迟。”则抒发了诗人自身的心境和追求。诗人对仙境和神仙的向往虽然强烈,但他认识到自己尚未达到修仙的境界,希望能够在日后的某个时刻实现这个愿望。这表达了诗人对超越尘世的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描绘传世文化中的仙境、人物和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展示了他对个人境界和人生意义的思考。这种对传世文化的赞美和对超越尘世的追求,体现了杨维桢的文化情怀和思想内涵。
清霜共漠漠,佳食晓累累。
受持鼻祖五千言。留得谷神存。伴我赋诗茅屋,饶渠待诏金门。此翁岁晚,有书充栋,有酒盈樽。君看多花早落,孰如仙李蟠根。
世有封胡羯末,非无触目琳琅。何似君家兄弟,睟然面背难藏。
千里崤函一梦劳,岂知云馆共萧骚。半帘绿透偎寒竹,一榻红侵坠晚桃。蛮酒客稀知味长,蜀琴风定觉弦高。感君岩下闲招隐,细缕金盘鲙错刀。
浦溆楼台远近殊,樽罍随处小踟蹰。高郎颇胜高常侍,解把西湖敌孟诸。
水浴芙蓉净。护浓香、迟开半敛,靓妆临镜。长忆耶溪薰风里,年少红颜照映。夜露冷、酒随香醒。回首当时同舟侣,为相思、怕折琼瑶柄。千万缕,意难罄。玻璃三万六千顷。洗精神、尘埃尽绝,敻然端整。浪蕊年来都慵问,爱此浓情淡性。待移种、灵根玉井。太一真人今何在,取高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