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新诗换牡丹,故邀春色入深山。
御袍黄粉天然薄,醉脸胭脂分外殷。
开晚东君留意厚,落迟晴昼伴春闲。
狂来满插乌纱帽,未拟尊前感鬓斑。
张耒(一○五四~一一一四),字文潜,人称宛丘先生,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生长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爲诗文服膺苏轼,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授临淮主簿。元丰元年(一○七八),爲寿安尉。七年,迁咸平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太学录召试馆职,歷秘书丞、着作郎、史馆检讨。元祐末,擢起居舍人。哲宗亲政,以直龙图阁学士出知润州,未几,改宣州。绍圣三年(一○九六),管勾明道宫。四年,坐党籍落职,谪监黄州酒税。元符二年(一○九九),改监復州酒税。徽宗即位,起通判黄州,迁知兖州,召爲太常少卿,出知颍州、汝州。崇宁元年(一一○二),因党论復起,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五年,归淮阴。大观二年(一一○八)居陈州,政和四年卒,年六十一。有《柯山集》五十卷(另有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张右史文集》六十卷,《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张耒诗,前二十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柯山集》爲底本;第二十六卷至三十一卷以清光绪广东广雅书局重印武英殿聚珍版《柯山集》附录“拾遗”(陆心源辑)、“续拾遗”爲底本。参校明小草斋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草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康熙吕无隠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吕本,藏北京图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旧钞本《张右史文集》(简称丛刊本)、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田毓璠校勘重印粤本《柯山集》(简称田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十二、三十三卷。
诗词:《和陈器之谢王渑池牡丹》
朝代:宋代
作者:张耒
十首新诗换牡丹,故邀春色入深山。
御袍黄粉天然薄,醉脸胭脂分外殷。
开晚东君留意厚,落迟晴昼伴春闲。
狂来满插乌纱帽,未拟尊前感鬓斑。
中文译文:
为了换取十首新诗,我特意请来了春色进入深山。
皇帝的黄色龙袍和脸上的黄粉都天然淡薄,但醉醺醺的面颊上的胭脂却异常红艳。
傍晚时分,东君(指春天)很慷慨地停留,我迟迟不离开,与春天共度闲暇的晴朗白天。
我狂放地来到这里,插满乌纱帽,还没有打算在尊贵的面前触动鬓角上的斑白。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张耒创作的一篇诗词,题目是《和陈器之谢王渑池牡丹》。诗人以换取牡丹花为契机,表达了对春天的邀请和对春色的赞美。
诗的前两句“十首新诗换牡丹,故邀春色入深山”,诗人似乎用自己创作的十首新诗作为交换条件,邀请春天的美景进入深山,这显露出他对春天的热切期盼。
接下来的两句“御袍黄粉天然薄,醉脸胭脂分外殷”,通过皇帝的黄色龙袍和脸上的黄粉与醉态下的红胭脂的对比,表现了春天的艳丽与皇帝的淡然之间的对比。这种对比既可以理解为春天的美丽超越了人间的华彩,也可以理解为诗人自身的心境与外界的对比。
后面的两句“开晚东君留意厚,落迟晴昼伴春闲”描绘了春天在傍晚时分停留的场景,说明了春天的慷慨与丰厚,也暗示了诗人与春天共享宁静闲适的春日时光。
最后两句“狂来满插乌纱帽,未拟尊前感鬓斑”,展示了诗人豪放的形象,他满怀热情地来到这里,插满了乌纱帽,但他并没有打算在尊贵的场合触动鬓角上的斑白,这表达了诗人的自省和对自己位置的思考。
整首诗以描绘春天的美景为主线,通过鲜明的对比和独特的表达手法,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对美的追求以及对自我定位的思考。同时,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的流露也为读者带来了一幅生动绚丽的春日画卷。
十月初吉日,四野闻惊呼。停杯出门看,日食将无余。有如黑漆盘,来掩白玉盂。自午而及申,磨盪未还初。父老涕泗语,便恐天眼枯。前年六月吉,昼日如煤涂。众星争光怪,淡月悬天衢。已谓华生世,不复睹亦乌。须臾还旧观,田野顿昭苏。今胡久沦厄,翳昧不可祛。前时缙绅谓,占度
雨罢风回花柳晴,忽然数点打窗声。游蜂误入船窗里,飞去飞来总是情。
贤豪赞经纶,功成空名垂。子孙不振耀,历代皆有之。郑公四叶孙,长大常苦饥。众中见毛骨,犹是麒麟儿。磊落贞观事,致君朴直词。家声盖六合,行色何其微。遇我苍梧阴,忽惊会面稀。议论有馀地,公侯来未迟。虚思黄金贵,自笑青云期。长卿久病渴,武帝元同时。季子黑貂敝,得无
长安邈千里,日夕怀双阙。已是洞庭人,犹看灞陵月。谁堪去乡意,亲戚想天末。昨夜梦中归,烟波觉来阔。江皋见芳草,孤客心欲绝。岂讶青春来,但伤经时别。长天不可望,鸟与浮云没。
镇静一如无,颁条甫月馀。来惟居传舍,去不识兵厨。健判风生笔,精祈雨洒车。丈夫何必假,行矣两轮朱。
室内千灯晃,佛有何形状。如净琉璃中,内现真金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