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次欲安嗟孰是,参前无物若为书。
萧条此意人谁问,兴废由来命也与。
杨时(一○五三~一一三五),字中立,学者称龟山先生,南剑州将乐(今属福建)人。神宗熙宁九年(一○七六)进士,调官不赴,先后从程颢、程颐学,世传有“程门立雪”之佳话。年四十后始出,歷知浏阳、余杭、萧山县,张舜民荐爲荆州教授。徽宗宣和中,召爲秘书郎,未几除迩英殿说书。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除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又兼国子祭酒,力排和议。乞致仕,提举崇福宫。高宗即位,除工部侍郎兼侍读,以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洞霄宫,致仕。着书讲学,东南学者推爲程氏正宗。绍兴五年卒,年八十三。謚文靖。有《龟山集》。事见清毛念特《宋儒龟山杨先生年谱》,《宋史》卷四二八有传。杨时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龟山集》爲底本。校以清顺治八年杨令闻雪香斋刊本(简称顺治本),光绪九年延平府署刊本(简称光绪本)等。光绪本多出底本诗八首,今又从《严陵集》等书中辑得集外诗,合併附于卷末。
《和陈莹中了斋自警六绝》是宋代诗人杨时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我为您提供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造次欲安嗟孰是,
参前无物若为书。
萧条此意人谁问,
兴废由来命也与。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面对动荡不安的时局,内心的焦虑和无奈之情。作者感叹自己的行动是否能够带来安宁,他觉得自己像是在空中悬浮,没有实质的事物可以作为支撑,只能将自己的思考写成书籍。然而,这样的思考和书写只能让人感到寂寥,没有人能够理解其中的意义。诗末作者表示,国家的兴衰命运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也无从得知。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沉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动荡和自己个人处境的思考和疑惑。首两句“造次欲安嗟孰是,参前无物若为书”,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行动的不确定性和困惑。作者以“造次欲安”来形容自己内心的焦躁和迷茫,而“参前无物若为书”则显露出他将思考写成书的决心,试图通过文字来寻求答案和解脱。
接下来的两句“萧条此意人谁问,兴废由来命也与”,展示了作者对于自己思考的孤独和无奈。他感叹自己的意义和思想被人们所忽视,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苦心和用心。最后一句“兴废由来命也与”则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兴衰命运的思考。他认为国家的兴衰并非完全由个人的努力所能左右,而是受到一种命运的支配,这也是他对于国家现状的无奈和疑惑。
整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展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和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通过反问和矛盾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于自身处境和国家命运的思考和质疑,体现了宋代士人在动荡时局下的困惑和无奈之情。
黄鸟哀子车,强埋非天为。天夺不待老,还能使人悲。马侯东南秀,鞭策要路驰。归骨万里州,乃当强壮时。墓门闭空原,白日无履綦。苍苍柏与松,浩浩山风吹。我初羞夷吾,鲍叔亦我知。终欲往一恸,咏言慰孤嫠。
织篱为界编红槿,排石成桥接断塍。野老生涯差省事,一间茅屋两池菱。
染罗衣,秋蓝难著色。不是无心人,为作台邛客。花烧中潬城,颜郎身已老。惜许两少年,抽心似春草。今日见银牌,今夜鸣玉晏。牛头高一尺,隔坐应相见。月从东方来,酒从东方转。觥船饫口红,蜜炬千枝烂。
青衫薄薄漏春风,日暮鸣鞭柳影中。回望玉楼人不见,酒旗深处勒花骢。
珍树寒始花,氛氲九秋月。佳期若有待,芳意常无绝。袅袅碧海风,濛濛绿枝雪。急景自馀妍,春禽幸流悦。
新霜一夜草如芟,午酌临轩雪点衫。不怕夷门清着骨,故教诗句耸巉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