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上风吹藤帽帘,为怜情胜得安恬。
惊涛触岸层澜碎,落日衔山半景尖。
遥认犀奔知鹿角,忽逢龙挂见胡髯。
城南一去通沧海,无限春寒向晚添。
蔡襄(一○一二~一○六七),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爲西京留守推官。庆历三年(一○四三),知谏院,进直史馆,兼修起居注。次年,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皇祐四年(一○五二),迁起居舍人、知制诰,兼判流内铨。至和元年(一○五四),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三年,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泉州。嘉祐五年(一○六○),召爲翰林学士、三司使。英宗即位,以端明殿学士知杭州。治平四年卒,年五十六。孝宗干道中,赐謚忠惠。有《蔡忠惠集》。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五《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二○有传。 蔡襄诗九卷,以明万历四十三年陈一元校,朱谋玮、李克家重校《蔡忠惠集》四十卷本爲底本(藏上海图书馆),校以明万历四十四年蔡善继双瓮斋刻《宋蔡忠惠文集》三十六卷本(简称蔡本,藏北京图书馆),明天启二年丁启濬、顔继祖等刻《蔡忠惠诗集全编》二卷本(简称诗集,藏上海图书馆),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端明集》四十卷本(简称四库本),近人朱翼庵影印《宋蔡忠惠公自书诗真迹》(简称手迹)。集外诗另编一卷。集中卷七《度南涧》“隠隠飞桥隔野烟”,《入天竺山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十二日晚》“欲寻轩槛倒清尊”,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收爲张旭诗,《蔡忠惠诗集》有注,以爲洪迈误收,今仍保留原状。
《和登安济亭》是一首宋代蔡襄创作的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亭上风吹藤帽帘,
为怜情胜得安恬。
惊涛触岸层澜碎,
落日衔山半景尖。
遥认犀奔知鹿角,
忽逢龙挂见胡髯。
城南一去通沧海,
无限春寒向晚添。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登上安济亭的景象和诗人的感受。藤帽帘随着亭上的风摆动,给人一种宁静安逸的感觉。远处的海浪拍击着岸边,层层波浪破碎,夕阳将山峰的一角染红。诗人远远看到了犀牛奔跑的景象,也突然遇到了龙挂在树上、胡子飘荡的奇观。从城南出发,一直通向辽阔的沧海,而无限的春寒在傍晚时分逐渐加深。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景物和表达感受,展现了自然景色和人情之间的交融。亭上的藤帽帘被风吹动,给人一种安逸宁静的感觉,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舒适。海浪拍打着岸边,波浪破碎,夕阳映照下的山峰尖尖地伸入天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大自然的壮丽和变幻之美。诗人远远看到了犀牛奔跑的景象,以及龙挂在树上、胡子飘荡的奇观,这些突如其来的景象给人以惊喜和震撼,展现了诗人对奇幻事物的敏感和好奇心的表达。最后,诗人描述了从城南出发通向沧海的旅程,以及春天傍晚时分的无限寒意,通过描绘旅途和季节的变化,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
整首诗词以景物描写为主线,通过温婉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展示了自然界和人情之间的和谐与交融。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奇观和人生的感悟,以及对变化和不确定性的思考。
往年曾约郁金床,半夜潜身入洞房。怀里不知金钿落,暗中唯觉绣鞋香。此时欲别魂俱断,自后相逢眼更狂。光景旋消惆怅在,一生赢得是凄凉。
州青县白浙河濆,饱向苍龙阙下闻。鼓角自严寒海月,旌旗不动湿江云。风骚处处文章主,井邑家家父母君。长恐抱辕留不住,九天鸳鹭待成群。
风涛晚未止,鼓枻欲何之。穉齿便相识,摹上成别离。水香浮浦树,月露满江蓠。明日空凝伫,茫茫无处期。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我思洞庭橘,赤金三寸圆。磊落火齐珠,缀树团紫烟。病肺燥不治,嘘吐气欲然。玉醴埋九地,凿井不得泉。我欲涉洞庭,采橘秋云边。骇浪破我舟,蛟龙怒腾骞。安得万里风,吹落堕我前。
羡君耽读书,日夜论今古。虽复在家人,不见释手处。意求五车尽,未惜双目苦。蓬莱倚霄汉,简册充栋宇。学成擅囷仓,笔落走风雨。破笼闭野鹤,短草藏文虎。鬓须忽半白,儿女无复乳。知君不能荐,愧我终何补。偶来相就谈,日落久未去。归鞍得新诗,佳句烂如组。古风弃雕琢,遗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