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和登安济亭》

亭上风吹藤帽帘,为怜情胜得安恬。
惊涛触岸层澜碎,落日衔山半景尖。
遥认犀奔知鹿角,忽逢龙挂见胡髯。
城南一去通沧海,无限春寒向晚添。

作者介绍

蔡襄(一○一二~一○六七),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爲西京留守推官。庆历三年(一○四三),知谏院,进直史馆,兼修起居注。次年,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皇祐四年(一○五二),迁起居舍人、知制诰,兼判流内铨。至和元年(一○五四),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三年,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泉州。嘉祐五年(一○六○),召爲翰林学士、三司使。英宗即位,以端明殿学士知杭州。治平四年卒,年五十六。孝宗干道中,赐謚忠惠。有《蔡忠惠集》。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五《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二○有传。 蔡襄诗九卷,以明万历四十三年陈一元校,朱谋玮、李克家重校《蔡忠惠集》四十卷本爲底本(藏上海图书馆),校以明万历四十四年蔡善继双瓮斋刻《宋蔡忠惠文集》三十六卷本(简称蔡本,藏北京图书馆),明天启二年丁启濬、顔继祖等刻《蔡忠惠诗集全编》二卷本(简称诗集,藏上海图书馆),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端明集》四十卷本(简称四库本),近人朱翼庵影印《宋蔡忠惠公自书诗真迹》(简称手迹)。集外诗另编一卷。集中卷七《度南涧》“隠隠飞桥隔野烟”,《入天竺山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十二日晚》“欲寻轩槛倒清尊”,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收爲张旭诗,《蔡忠惠诗集》有注,以爲洪迈误收,今仍保留原状。

作品评述

《和登安济亭》是一首宋代蔡襄创作的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亭上风吹藤帽帘,
为怜情胜得安恬。
惊涛触岸层澜碎,
落日衔山半景尖。
遥认犀奔知鹿角,
忽逢龙挂见胡髯。
城南一去通沧海,
无限春寒向晚添。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登上安济亭的景象和诗人的感受。藤帽帘随着亭上的风摆动,给人一种宁静安逸的感觉。远处的海浪拍击着岸边,层层波浪破碎,夕阳将山峰的一角染红。诗人远远看到了犀牛奔跑的景象,也突然遇到了龙挂在树上、胡子飘荡的奇观。从城南出发,一直通向辽阔的沧海,而无限的春寒在傍晚时分逐渐加深。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景物和表达感受,展现了自然景色和人情之间的交融。亭上的藤帽帘被风吹动,给人一种安逸宁静的感觉,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舒适。海浪拍打着岸边,波浪破碎,夕阳映照下的山峰尖尖地伸入天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大自然的壮丽和变幻之美。诗人远远看到了犀牛奔跑的景象,以及龙挂在树上、胡子飘荡的奇观,这些突如其来的景象给人以惊喜和震撼,展现了诗人对奇幻事物的敏感和好奇心的表达。最后,诗人描述了从城南出发通向沧海的旅程,以及春天傍晚时分的无限寒意,通过描绘旅途和季节的变化,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

整首诗词以景物描写为主线,通过温婉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展示了自然界和人情之间的和谐与交融。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奇观和人生的感悟,以及对变化和不确定性的思考。

  • 《送僧》

    道了亦未了,言闲今且闲。从来无住处,此去向何山。片石树阴下,斜阳潭影间。请师留偈别,恐不到人寰。

  • 《秋晚》

    获稻已空霜未落,秋风虽老雁犹迟。丹林黄叶斜阳外,绝胜春山暮雨时。

  • 《喜华阴王少府使到南池宴集》

    有客至铃下,自言身姓梅。仙人掌里使,黄帝鼎边来。竹影拂棋局,荷香随酒杯。池前堪醉卧,待月未须回。

  • 《落梅》

    春意枝间忽暗惊,乘风作阵去纵横。苍苔可忍欺香骨,粉蝶无端乱舞英。有恨应羞霜月照,锺情犹赖晚风轻。梦回一夜频搔首,肠断空阶骤雨声。

  • 《赠写真何充秀才》

    君不见潞州别驾眼如电,左手挂弓横撚箭。又不见雪中骑驴孟浩然,皱眉吟诗肩耸山。饥寒富贵两安在,空有遗像留人间。此身常拟同外物,浮云变化无踪迹。问君何苦写我真,君言好之聊自适。黄冠野服山家容,意欲置我山岩中。勋名将相今何限,往写褒公与鄂公。

  • 《苏堤观木芙蓉因见净慈明上人翌日惠诗酬赠二》

    来访秋花本为诗,酒杯徵逐负幽期。山中圣出明书记,还了清游一段奇。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