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客寻山已自仙,行谈坐笑复忘年。
平郊走马斜阳里,破屋传杯积水边。
洗壁题名留岁月,登高著句记川山。
风流幕下诸公子,缩手吟边更觉贤。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託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着由门人魏衍编爲《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爲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
《和范教授同游桓山》是宋代陈师道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送客寻山已自仙,
行谈坐笑复忘年。
平郊走马斜阳里,
破屋传杯积水边。
洗壁题名留岁月,
登高著句记川山。
风流幕下诸公子,
缩手吟边更觉贤。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范教授一同游玩桓山的情景。诗人送范教授离开时,感叹说范教授在寻找山水之间已经具有仙人般的境界。他们在行走、谈笑中忘却了年岁的沧桑。在平坦的郊外,他们骑马穿越斜阳之地,来到一座破旧的屋子旁,边上是积水。诗人在墙壁上题字,留下了岁月的痕迹,登上高处,写下了诗句,记录着川山的景色。在这样风流的环境下,有许多才子们都聚集在一起,诗人感到自愧不如,收起了自己的诗稿。
赏析:
这首诗词以描绘诗人与范教授同游桓山的情景为中心,展示了山水之间的美景和诗人的情感体验。诗人通过具体的描写,将读者带入到桓山的山水中。他们的行走、谈笑、登高都展现出一种超越尘世的意境。破旧的屋子和积水的边上,映衬出他们的豁达心境。诗人通过洗壁题名和登高著句的行为,表达了自己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岁月的留恋。最后,诗人在风流幕下的才子们面前,感到自己的才华不及,缩手不敢发表自己的诗作,展示出一种谦逊的态度。
整首诗情景交融,通过具体描写和意象的运用,展现了山水之间的美感和诗人的内心体验。同时,诗人也表达出对自然景色和岁月流转的敬畏之情,以及对风流才子的仰慕之情。这首诗词既展示了自然山水的壮丽和韵味,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交融,以及人的情感体验。
临邛久倦客,彭泽赋归来。念我何为者,趣时良殆哉。一身仕东观,三载寄灵台。望见故乡树,频更缇管灰。晓车愁蹇蹇,春耜负莓莓。虚名自缰锁,丰壤成污莱。目想社枌老,心知门柳摧。神阡迷马鬣,柏表被狸灾。一闻里人语,夜静成多怀。他日还燕泣,前忧成误哀。
水光先见月,露气早知秋。(见《万花谷》)。
天街欲照珠帘粉。亸辔曾相近。繁花乐事老来慵,对酒尚怜佳景。王孙年少,风流应更,无奈春愁闷。幽期莫误香闺恨。罗带今朝褪。月圆花好一般春,触处总堪乘兴。有人惆怅,何如归好,相见凭君问。
雨气兼香泛芰荷。回舟冒雨懒披蓑。夜阑风静水无波。白酒追欢常恨少,青山入望岂嫌多。人间荣辱尽从他。
江左风流久擅名,成章掷地作金声。清新俟逸俱难及,若比前贤更老成。
尝读李义山《无题》诗,爱其音调清婉,虽极其秾丽,然皆托于臣不忘君之意,而深惜乎才之不遇也。客窗风雨,读而悲之,为和五章。一瓣芙蕖是彩舟,棹歌离思两夷犹。风鬟雾鬓遥相忆,月户云窗许暂留。波冷绿尘罗袜晓,恨添红叶翠颦秋。双鸾镜里瑶台雪,任是无情也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