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泉池上舞晴晖,一别人家未肯归。
千载却随湘女泣,风前时学凤凰飞。
袁说友(一一四○~一二○四),字起巖,号东塘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侨居湖州。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调溧阳簿。歷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国子正、太常寺主簿、枢密院编修官、秘书丞。淳熙间,知池州(《宋会要辑稿》瑞异二之二五)。改知衢州。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由提点浙西刑狱改提举浙西常平茶盐(《金石补正》卷一一六)。二年,知平江府(《宋会要辑稿》食货七○之八三)。三年,知临安府(同上书刑法四之九○)。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迁户部侍郎(《宋史》卷一七五),权户部尚书。三年,爲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一)。召爲吏部尚书兼侍读,出知绍兴府兼浙东路安抚使。嘉泰二年(一二○二),同知枢密院事。三年,迁参知政事(《宋史》卷三八、二一三)。寻加大学士致仕。四年卒,年六十五。有《东塘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二十卷。事见本集附录《家传》。 袁说友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其中诗七卷)爲底本。酌校《永乐大典》残本。馆臣漏辑诗十二首,附于卷末。
《和范石源咏双莲三首》是宋代袁说友所写的一首诗词。诗词以描绘天泉池上的舞莲景象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诗词中的“天泉池上舞晴晖”描绘了莲花在明媚的阳光下舞动的景象。这一描写使人感受到莲花的美丽和光彩,同时也展现了自然界的宏伟和生机。
诗词的第二句“一别人家未肯归”表达了诗人离别他人家园的情感。这句话中的“一别”传达了一种无法割舍的离情,诗人对离别的不舍之情令人感到深深的思念。
接下来的两句“千载却随湘女泣,风前时学凤凰飞”表达了诗人对湘女泣泪的悲愤之情和对凤凰飞翔的向往。湘女是指楚国的妇女,诗人通过湘女泣泪的形象表达了对时光的无情流逝和岁月的变迁的感慨。而“风前时学凤凰飞”则表达了诗人对自身追求卓越和超越的渴望,希望能够像凤凰一样在风中翱翔。
整首诗词以景物描写为主线,通过描绘莲花的美丽景象和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与追求。同时,诗人通过对湘女泣和凤凰飞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个人成长的思考和感慨。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优美的语言和富有意境的描写,展示了诗人独特的感悟和审美情趣。读者在欣赏这首诗词时,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同时也能感受到离别和追求的情感共鸣。
秋风清,秋月白,秋水共长天一色。不是心外境,亦非目前法。可中一见便知归,平步广寒攀桂枝。
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
我鬓忽已白,君颜非复朱。花前一杯酒,不乐复何如?暮看枝上花,已觉不如早,富贵当及时,吾辈奈何老!我歌君起舞,竟日为君留。安知花无情,不解替人愁。长安二三月,花满上林中。祝君早得意,归辔听璁珑。
垂垂白发老相催,末路崎岖毂又推。万里备更霜雪苦,十年重入瘴乡来。休思往事骖鸾去,恍类前身化鹤回。行尽潇湘春林脉脉,故人惟有道边梅。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终日擘桃穰,人在心儿里。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五更催发船无限,及此风收浪不生。何事渔舟亦争进,始知为利总营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