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晓同穿紫翠寒,轻云随步去仍还。
谁言滨海无多地,着得擎天有底山。
空阔望中愁目短,险巇历尽觉心顽。
石田樵汲真堪絬,岂惜疏茅结一间。
陈宓(一一七一~一二三○),字师復,学者称復斋先生,莆田(今属福建)人。俊卿子。少及登朱熹之门,长从黄榦学。以父荫入仕。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调监南安盐税(本集《丁巳选调》)。歷主管南外睦宗院,再主管西外。嘉定三年(一二一○),知安溪县(明嘉靖《安溪县志》卷六)。七年,入监进奏院,迁军器监簿。九年,因建言忤史弥远,出知南康军。任满,改知南剑州,创延平书院。十七年,命知漳州,闻宁宗卒,乞致仕。理宗宝庆二年(一二二六),起提点广东刑狱,未上,主管崇禧观。绍定三年卒,年六十。追赠直龙图阁。有《復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二十三卷等。事见清干隆《福建通志》卷四四,《宋史》卷四○八有传。 陈宓诗,以清抄《復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藏南京图书馆)爲底本。底本形式尚整饬,但错漏极多,除少量酌校有关书引录,大量明显形误字、别体字径改;涉及文义的误字,改后加校;部分无法确定的错漏,加校。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和方机宜》是宋代陈宓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侵晓同穿紫翠寒,
轻云随步去仍还。
谁言滨海无多地,
着得擎天有底山。
空阔望中愁目短,
险巇历尽觉心顽。
石田樵汲真堪絬,
岂惜疏茅结一间。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方机宜一同早晨穿越紫翠寒霭的景象。作者观察到云彩轻盈地随着他们的步伐飘荡,仿佛在回应他们的行走。诗中表达了滨海地区并不广阔,而天空却有高耸的山峦。作者望着广袤的天空,心中愁苦的目光变得短暂。历经危险和险阻,作者已感到自己的心境坚韧不拔。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在石田采伐柴禾时的真实感受,他并不介意自己住在简陋的茅草屋中。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描绘了作者与方机宜共同经历的一段旅行。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诗中的"紫翠寒"、"轻云"、"擎天有底山"等意象,生动地展现了清晨的寒冷和广阔的天空。通过描写景物,作者也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表达了对生活的坚韧和豁达的态度。最后两句以简单直接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朴素生活的满足和对物质财富的淡漠态度。
整首诗词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内心感受,展现了作者淡泊名利、崇尚自然的人生态度。读者在欣赏这首诗词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对生活态度的启示。
弟兄俱已尽,松柏问何人。(《寄洛中姊妹》)闻道茂陵山水好,碧溪流水有桃源。(《寄杨女冠》)赤城峭壁无人到,丹灶芝田有鹤来。(霍师妹游天台)三千宫女露蛾眉,笑煮黄金日月迟。(《寓言》,以上俱见《吟窗杂录》)
小童门外走双壶,知是君家毓掌珠。前语果然符老蚌,这番不可学乾乌。且将诗句为君问,还有婆杯惠我无。莫怪明朝东阁地,要教泥醉索人扶。
西风渺何许,安处即家乡。社舞邻呼饮,时思礼荐尝。孤灯茅屋雨,落叶石桥霜。鸡黍当年约,谁能继范张。
省口须知亦省缘,食经尔雅不劳编。山中且纵无肠子,海上长随踞壳仙。凡物身中皆有佛,何人性里独无天。反骚正得诗人意,读罢新章为怃然。
老笔盘空墨未乾,最佳处与着危栏。江山分与诸贤客,风雨专为九日寒。白发自惊秋节序,黄花曾识晋衣冠。未须诗较明年健,别做茱萸一等看。
重楼燕子隔天涯,五柳阴疏未聚鸦。十日春寒淹雨雪,几番风信到梨花。横塘水长听莺处,小巷泥深卖酒家。多少朱门咽弦管,沉香火底按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