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雪凌霜夹径开,谁教千树昔人栽。
要将金鼎和羹事,尽付君家岩上梅。
陈宓(一一七一~一二三○),字师復,学者称復斋先生,莆田(今属福建)人。俊卿子。少及登朱熹之门,长从黄榦学。以父荫入仕。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调监南安盐税(本集《丁巳选调》)。歷主管南外睦宗院,再主管西外。嘉定三年(一二一○),知安溪县(明嘉靖《安溪县志》卷六)。七年,入监进奏院,迁军器监簿。九年,因建言忤史弥远,出知南康军。任满,改知南剑州,创延平书院。十七年,命知漳州,闻宁宗卒,乞致仕。理宗宝庆二年(一二二六),起提点广东刑狱,未上,主管崇禧观。绍定三年卒,年六十。追赠直龙图阁。有《復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二十三卷等。事见清干隆《福建通志》卷四四,《宋史》卷四○八有传。 陈宓诗,以清抄《復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藏南京图书馆)爲底本。底本形式尚整饬,但错漏极多,除少量酌校有关书引录,大量明显形误字、别体字径改;涉及文义的误字,改后加校;部分无法确定的错漏,加校。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和傅粹梅岩之什》是宋代诗人陈宓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照雪凌霜夹径开,
谁教千树昔人栽。
要将金鼎和羹事,
尽付君家岩上梅。
诗意:
这首诗以描绘冬季的梅花景象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诗人看到梅花在寒冷的雪地中独自绽放,展示出坚韧不拔和自强不息的品质。诗人希望能将自己精心制作的金鼎和美味佳肴献给朋友,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深情厚意。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梅花的描绘,展现了梅花在严寒冬季中的坚韧生命力和独特美感。梅花是中国文化中的象征之一,常被用来表达坚贞不屈的品质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诗人借助梅花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友情的珍重和深情厚意。
诗中的“照雪凌霜夹径开”,形象地描绘了梅花在寒冷的雪地中绽放的情景,显示了梅花的坚强和自立。梅花凌霜而开,给人以顽强不屈的感觉。诗人通过这一景象,表达了对梅花的敬佩和赞美。
诗中的“谁教千树昔人栽”,一方面强调了梅花的数量之多,表达了梅花盛开的壮丽景象;另一方面也暗含了历史传承的意味,即千树梅花是昔日先人栽培的结果,显示了梅花对中国文化的重要地位。
最后两句“要将金鼎和羹事,尽付君家岩上梅”,表达了诗人将自己精心制作的美食献给朋友的心愿。金鼎和羹是象征着美味佳肴的象征,将其献给朋友,寓意着诗人对友情的真挚和深情。将这美味佳肴献给朋友的地方是在君家的梅花岩上,也显示了梅花在诗人心中的特殊地位。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梅花的形象,表达了对梅花的赞美和敬佩,同时也蕴含了对友情的珍重和情感的表达。诗人通过梅花的形象,抒发了自己对朋友的深情厚意,展示了梅花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象征意义。
叶是青霞剪作衣,花如静女不争时。岂应更浥蔷薇露,撩得窥园不下帷。
石洞云归春雨足,海门月上夜潮生。
觉性从来具足,天真本自完全。浮生多被眼睛瞒。并月空花缭乱。八识元从孰起,六根本是谁般。豁然打破这疑团。吾道分明一贯。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 一作:守
殷勤语舟子,举棹莫匆匆。恐怕鸳鸯伴,飞息不得同。
天边日月似梭飞,百岁光阴难预期。有酒不妨留野客,无钱何惜典春衣。江山犹记登临处,身世都非少壮时。晚影清闲宜学道,黄庭一卷究玄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