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秧针尚未匀,忍看沟底欲生尘。
祷祈已久劳州邑,禳禬终当徇士民。
天道岂云难感格,人心远过定恭寅。
新诗见宠非吾事,霖雨须还岩筑人。
陈宓(一一七一~一二三○),字师復,学者称復斋先生,莆田(今属福建)人。俊卿子。少及登朱熹之门,长从黄榦学。以父荫入仕。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调监南安盐税(本集《丁巳选调》)。歷主管南外睦宗院,再主管西外。嘉定三年(一二一○),知安溪县(明嘉靖《安溪县志》卷六)。七年,入监进奏院,迁军器监簿。九年,因建言忤史弥远,出知南康军。任满,改知南剑州,创延平书院。十七年,命知漳州,闻宁宗卒,乞致仕。理宗宝庆二年(一二二六),起提点广东刑狱,未上,主管崇禧观。绍定三年卒,年六十。追赠直龙图阁。有《復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二十三卷等。事见清干隆《福建通志》卷四四,《宋史》卷四○八有传。 陈宓诗,以清抄《復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藏南京图书馆)爲底本。底本形式尚整饬,但错漏极多,除少量酌校有关书引录,大量明显形误字、别体字径改;涉及文义的误字,改后加校;部分无法确定的错漏,加校。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和傅监仓祷雨》是宋代陈宓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五月的秧针还没有彼此匀齐,
我忍受着看着沟底即将生尘。
祈祷已经久矣,为了劳苦的州邑,
祭祀终将顺应士民的期盼。
天道岂会难以感应?
人心远超过了恭敬之年限。
新的作品得到宠爱并非我所求,
雨露应还给那些居住在山岩间的人们。
诗词中描绘了五月时节秧针不匀、沟底即将生尘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旱情的担忧和焦虑。他通过祷告表达了对神灵的希望,希望能得到雨水的滋润,为劳苦的州邑解除干旱之苦,顺应人民的期盼。诗人认为天道本应感应人间的祈祷,但现实却显示出人心远离敬畏和恭敬,远超过了恭敬所应有的限度。他认为自己的新作品得到了不应该得到的宠爱,而雨露应该回归大自然,滋润山岩间的居民。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情况,表达了诗人对旱情的担忧和对社会风气的忧虑。诗人以自然景象来象征社会的现实状况,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个人感悟,表达了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反思和呼吁。这首诗词的诗意深远,通过对诗人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的交融,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整首诗词运用了典雅的语言表达,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对人事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道德伦理的思索。它既有对旱情的关注,也有对社会风气的批判,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优秀作品。
我登海山巅,群丘眇如芥。客来谈九州,更诘谁小大。神疲穆满驭,足茧神始载。终然方寸心,扰扰躯壳外。流光如急水,一去难得再。归来坐虚室,始觉身安泰。老马宁为驹,即且或甘带。名迹吾不嫌,全生聊远害。明有不见睫,智有不卫足。学静三十年,晚始悟无欲。履卑惧名高,居群
郊园草已遍,杂卉驻余春。游丝牵木杪,孤莺鸣水滨。羁人怀旧居,日夕自伤神。遥遥千里途,岂复念苦辛。欣然入场圃,儿女各来亲。当轩释负檐,拂去衣上尘。老夫行役久,归来志复伸。陶潜爱清风,张生思故莼。援笔为此诗,示我邻里人。
竹里编茅倚石根,竹茎疏处见前村。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
杰阁横空爽气收,一时胜概压岩幽。要将绣岭匿峰色,分入霞城栖月楼。雌霓挂檐供彩笔,雄风拂面快金瓯。才华便合冲霄去,应为看云却少留。
栖迟林壑,甚雍容、雅量气横寥廓。人道魁然真宰辅,心在朝家黄阁。几卷闲书,一门清乐,不羡千金橐。诸郎楚楚,凤毛辉映麟阁。今岁锦席云凉,菊香添麝,竹树烟霏薄。风爱堂前秋气好,歌里甘棠如昨。十二金钗,百壶清酒,细把红螺酌。年年此日,醉看清**鹤。
京尘睬目厌黄埃,萧飒风棂听雨来。心似芭蕉半憔悴,喜闻蛰户一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