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不复见,俗学尚穿凿。
时花亦可观,潢潦终易涸。
暮年识吾子,志与流辈各。
入道穷根源,高情转寥廓。
诗章富波澜,议论生锋锷。
胡为困穷途,计拙客古雒。
出门春草芳,西风渐摇落。
我时喜过从,妙语资发药。
人情变炎凉,白首忽难托。
怅望鹤鸣云,羁怀每作恶。
告别何依依,交游义不薄。
行矣觐亲闱,菽水端可乐。
郭印,字不详,史籍无传。据本集诗篇知其晚号亦乐居士,成都(今属四川)人。二十岁入太学肄业。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进士。歷摄铜梁县,知仁寿县,州府管库,学校教官,亦任过短期朝官。积阶至左请大夫(《文定集》卷一五《与陈枢密书》)。官终知州(《宋元学案补遗》卷四)。一生活动主要在蜀地。高宗绍兴四年(一一三四)前后即在故乡云溪营别业,后即退老于此,年八十尚存世。所着《云溪集》,不见宋人着录,且于明代失传。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十二卷。 郭印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何耕道还邛南赠诗为别》是宋代诗人郭印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人生变迁的思考,以及对交友情谊和心境转变的感慨。
郭印在诗中表达了对古人智慧的怀念,认为现代人过于追求俗学,缺乏对古人智慧的理解和传承。他指出时光流转,如同水中的花朵,虽然美丽,却终究会凋谢。暮年之际,他认识到与他志趣相投的人已经不多,自己的追求与时代的潮流有所不同。
郭印深入思考人生的根源和高尚情感的追求。他认识到诗歌的魅力,可以激发人们的思考和探索,引发犀利的议论和观点。然而,他也自省自己的困穷和无法逃脱的处境,将自己比作古代的客人,被困在古老的雒城中。
诗人描绘了出门的景象,春天的草地芬芳,西风渐渐吹散了树叶。他对旅途中的喜悦感到满足,因为他能够与同道中人交流,分享自己的思想和智慧。然而,他也感到人情的变化和世事的冷漠,白发之下,难以寄托对世界的理解和期望。
在怀念过往的同时,郭印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自我境界的追求。他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希望自己的心境能够摆脱世俗的纷扰。他告别离别之情依依不舍,但他相信真正的交友情谊是无法被时间和距离所割舍的。
最后,郭印提到了觐见亲人的行程,他以菽水(古代成都的一条河流)的清澈为喻,表达了对家庭团聚和欢乐的期待。
这首诗词通过对时间流转、人情冷暖和心境转变的描绘,展示了郭印对古人智慧的怀念、对交友情谊的珍视以及对自我境界的追求,给人以深思和感慨。
秋夜长,秋夜长,风高月落飞清霜。征鸿萧萧度湘水,草木露冷蒹葭黄。铁衣老将尚横槊,胡儿甲马争腾骧。闺中思妇烬银烛,耿耿念远伤肺肠。壮士悲歌扣商角,通夕无寐空凄凉。况是愁人怨遥夜,安得日出升扶桑。
厩牧三年厌苦频,况令持斧似行春。民氓堕窳怀宽政,吏士因循倚近亲。被水田畴思货种,经冬鳏寡待周贫。想今愈有江湖兴,亦欲同君一钓纶。
瓢尊空挂壁,九日若为欢。白发逃无计,黄花开已阑。酒悭惭对客,风起任飘冠。赖有陶翁伴,贫居得自宽。
梅妆堪点额,觉残雪、未全消。忽春递南枝,小窗明透,渐褪寒骄。天公似怜人意,便挽回、和气做元宵。大守公家事了,何妨银烛高烧。旋开铁锁粲星桥。快灯市、客相邀。且同乐时平,唱弹弦索,对舞纤腰。传柑记陪佳宴,待说来、须更换金貂。只恐出关人早,鸡鸣又报趣朝。
高秋能叩触,天籁忽成文。苦调虽潜倚,灵音自绝群。茅峰曾醮斗,笠泽久眠云。许伴山中躅,三年任一醺。
漫浪真堪老,君应与我同。旅怀斜日后,闲步淡烟中。有分长为客,无劳问转蓬。不妨留滞好,悟取本来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