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根殊胜竹皮冠,欲著先须短发乾。
要使山林人共见,不持方帽御风寒。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和耿天骘以竹冠见赠四首》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竹根殊胜竹皮冠,欲著先须短发乾。
要使山林人共见,不持方帽御风寒。
中文译文:
竹根比竹皮冠更为珍贵,想要戴上它首先要将头发剪短晾干。
要让山林中的人都能看见,就不要戴着方帽抵御寒风。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王安石写给他的友人耿天骘的赠诗。诗中以竹冠为象征,表达了一种追求真实和自然的情怀。
首先,王安石提到竹根比竹皮冠更为珍贵,这是因为竹冠是用竹根制作而成的,竹根代表着竹子的本质和根基,意味着真实和朴素。与之相对,竹皮冠是用竹皮制作而成的,更多地强调了外表和装饰的功效。通过这样的对比,王安石表达了对真实和本质的追求,暗示人们应该珍视内在的品质而非外在的华丽。
其次,诗中提到要戴上竹冠,首先需要将头发剪短晾干。这里的剪短头发可以理解为剪去过多的繁琐和虚华,以追求简朴和真实的生活态度。晾干头发则表示要将头脑清醒和冷静,不被外在的浮华所迷惑。通过这样的描述,王安石呼吁人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平和和清明,以真实的姿态去面对世界。
最后,诗中提到要使山林中的人都能看见竹冠,就不要戴着方帽抵御寒风。这里的山林可以理解为自然的环境和自由的状态,而方帽则代表世俗的束缚和规范。王安石以此表达了对自然生活和真实自我的向往,呼吁人们不要因为外界的压力和寒冷而放弃自己的本真。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竹冠的意象,抒发了王安石对真实、自然和朴素生活的向往。他呼吁人们摒弃虚华和世俗的束缚,保持内心的平和和清明,追求真实的自我。这种思想在王安石的时代被称为"新儒家"思潮的一部分,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独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水澹交疏,寻思道更殊。乖张颠覆易,知己便相於。路坦如平掌,风传语不书。烟霄明月静,负志话清虚。
谁言田家乐,所乐亦岂常。耕敛稍不给,丰歉复相当。五月了蚕事,十月登稻粱。所入不偿用,闲少实多忙。营营事公私,劳苦过即忘。岁功已告毕,蜡社聚一方。酌酒宰鸡豚,鼓腹坐山阳。宁知朱门内,昼夜罗酒浆。贫富在所遭,苦乐难较量。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独倚危楼风细细。望极离愁,黯黯生天际。草色山光残照里。无人会得凭阑意。也拟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饮还无味。衣带渐宽都不悔。况伊销得人憔悴。
钱塘江上雨初乾,风入端门阵阵酸。万马乱嘶临警跸,三官垂泪湿铃鸾。童儿空想追徐福,疠鬼终朝灭贺兰。苦议和亲休练卒,婵娟剩遣嫁呼韩。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郡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