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缨未系单于颈,置火面然董卓脐。
列郡奔驰喧羽檄,圣朝哀痛下芝泥。
盟寒关陇无来使,春晚江淮有战鼙。
十载枕边忧国泪,不堪幽梦破晨鸡。
黄公度(一一○九~一一五六),字师宪,号知稼翁,莆田(今属福建)人。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进士第一,调平海军节度签判。召爲秘书省正字。因忤秦桧,被论予词。十九年,通判肇庆府(明弘治《兴化府志》卷八)。桧卒,召爲考功员外郎。二十六年卒,年四十八。有《知稼翁集》二卷。事见本集附录宋林大鼐《宋尚书考功员外郎黄公墓志铭》。 黄公度诗,以明天启五年黄崇翰刻《莆阳知稼翁集》二卷本爲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和龚实之闻虏人败盟》是宋代诗人黄公度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动荡和战乱的忧虑和痛苦之情。
诗中的诗意主要围绕着国家的危机和战乱展开。诗人以生动的比喻和形象描绘了国家的困境。"请缨未系单于颈,置火面然董卓脐",这两句描绘了国家的边境未能阻止敌人的入侵,战火蔓延至国土之中。"列郡奔驰喧羽檄,圣朝哀痛下芝泥",表达了各地官员奔走呼吁,国家上下都感到痛苦和悲伤。
诗中还提到了盟约的破裂和战争的蔓延。"盟寒关陇无来使,春晚江淮有战鼙",表明国家的盟约失效,边境防线无人来使,而江淮地区却响起了战争的鼓声。这种对国家失序和动荡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忧虑和不安。
整首诗流露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忧伤之情。"十载枕边忧国泪,不堪幽梦破晨鸡",表达了作者长时间以来为国家忧虑的辛酸和痛苦。作者的悲愤之情在梦境被打破的一刹那达到了顶点,也透露出他对现实的失望和对未来的担忧。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揭示了战乱时期国家的危机和动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虑和痛苦之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诗人成功地传达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动荡和不安。
细如虾蚓足留连,大可蛟鲸出自然。当使川流应到海,只今坎止亦成渊。民忧不见尧咨日,地碍何由禹凿穿。何惜卧龙无意思,不随云去雨春田。
鼓钟喤喤,声筦锵锵。剑佩弃庭,济济洋洋。礼典告德,皇心乐康。于万斯年,受福无疆。
处士孤怀少往还,平时一刺字多漫。能容著帽挥谈拂,可见高人礼数宽。
峦树棲禽暖不飞,不如弓缴有危机。季鹰若悟蓴鲈好,应悔江东不蚤归。
虾蟆翻出阔,曲鳝草之长。门前飞八百,屋后走千张。
寂寂精庐切半空,古原高下稻花中。莲趺披素轻云梵,花萼雕红细雨宫。孤鹤睡迷千树月,断蝉吟绕五更风。心縻尺组遥相谢,归马南蹄疾似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