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和光亭》

竹里徜徉了,花开也一过。
桃杏东风浅,海棠春意多。
华丽岂不好,达人要同和。
青青与红红,相去能几何。
况兹十二法,净秽本同科。
而彼世间愚,妄想分臼窠。
我昔早闻道,随流挹其波。
照镜靦功业,素发从蹉跎。
林下既逍遥,尘中亦婆娑。
不妨唤天女,来伴老维摩。

作者介绍

郭印,字不详,史籍无传。据本集诗篇知其晚号亦乐居士,成都(今属四川)人。二十岁入太学肄业。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进士。歷摄铜梁县,知仁寿县,州府管库,学校教官,亦任过短期朝官。积阶至左请大夫(《文定集》卷一五《与陈枢密书》)。官终知州(《宋元学案补遗》卷四)。一生活动主要在蜀地。高宗绍兴四年(一一三四)前后即在故乡云溪营别业,后即退老于此,年八十尚存世。所着《云溪集》,不见宋人着录,且于明代失传。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十二卷。 郭印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和光亭》是宋代诗人郭印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和光亭》中文译文:
在竹林中漫步,
花开也只是短暂的一瞬。
桃杏在东风中娇嫩,
海棠传达着春天的气息。
华丽的景色何其美好,
达人们要和谐相处。
青色与红色,
彼此相距何其遥远。
此外还有十二种规律,
清洁与污秽本是同一科。
然而在世间的愚昧中,
却妄想分离善恶。
我早已听闻道理,
随着潮流舀取它的波浪。
照镜子反思功业,
白发岁月从容错过。
在林间自得其乐,
在尘世中也颠沛流离。
不妨唤来天女,
与老维摩一起相伴。

诗意和赏析:
《和光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表达了作者的思考和感悟。

诗中描述了竹林中漫步的情景,以及短暂的花开。这种描写传递出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的主题,强调了人生的脆弱和瞬息万变的特性。

作者通过描绘桃杏在春风中的柔嫩和海棠传达的春天的气息,传递出春天的美好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中提到华丽的景色和达人们追求和谐共处。这暗示了对美的追求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诗中青色与红色相距遥远,强调了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和隔阂。这也可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的隔阂和距离。

诗中提到的十二种规律,暗示了世间存在的各种对立和规律。清洁与污秽被指出是同一科,意味着二者本质上是相互依存的。

作者批评了那些在愚昧中妄想分离善恶的人。这是对人们错误思维和追求虚幻的批判,呼吁人们要正确看待善恶的关系。

最后,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领悟。他认为人应该顺应潮流,获得经验和智慧。通过反思自己的功业,他意识到时光匆匆流逝,白发已现。他在林间自得其乐,同时也在尘世中经历飘零。

最后两句诗呼唤天女与老维摩相伴,表达了与神仙或抽象存在相伴的愿望,寄托了对超越尘世的向往。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反思人生,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无常的思考,以及对和谐、美好和智慧的追求。同时,诗中也包含了对人们错误思维和追求虚幻的批判,以及对超越尘世的向往。

  • 《夜坐看月》

    春夏季孟间,草木蔽山骨。青苍霭芳华,烟霏相出没。适从忧患场,观化超理窟。无心岫间云,有定水中月。我方意如如,谁尚书咄咄。

  • 《三月六日中宫生辰二府例以前四日就孤山四圣》

    东华正踏软红尘,却趁西湖祓禊辰。历似明天时令正,春逢闰岁物华新。流连花柳输豪侠,判断湖山愧隐沦。尚拟鸣銮一游豫,还陪英衮奉严宸。

  • 《送李致远安远簿二首》

    与我迭知已,喜君初得官。时来宁论晚,身健莫辞难。访雪牵魂梦,停云寄肺肝。斯文元气在,努力好加餐。

  • 《喻时》

    去者如弊帷,来者如新衣。鲜华非久长,色落还弃遗。讵知行者夭,岂悟壮者衰。区区未死间,回面相是非。好闻苦不乐,好视忽生疵。乃明万物情,皆逐人心移。古今尽如此,达士将何为。

  • 《再和制帅》

    丘园养浩久怀安,忽侍天威咫尺间。草制方观周诰命,筹边聊重蜀江山。搏风已激三千水,掣电终归十二闲。天遣词人来作牧,勒铭重刻剑门关。

  • 《和铁厓《西湖竹枝》

    云髻高梳鬓不分,扫除虚室事元君。新糊白纸屏风上,尽画蓬莱五色云。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