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平湖绕碧山,山光倒碧到樽前。
同云何事迷千嶂,飞雪俄然蔽一川。
纵使玉楼从地涌,便教银阙与天连。
到头幻化非真实,争似湖山耐岁年。
吴芾(一一○四~一一八三)(生年据集中诗我生甲申岁),字明可,号湖山居士,台州仙居(今属浙江)人。高宗绍兴二年(一一一三)进士,歷删定官,秘书正字。以不附秦桧,罢。后通判处、婺、越三州,知处州。三十一年,召爲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户部侍郎,出知婺州。孝宗即位,知绍兴府,未几,召权刑部侍郎,迁给事中,以敷文阁直学士知临安府。以事提举太平兴国宫。干道三年(一一六七)起知太平州。五年,改知隆兴府。六年,以年老奉祠。淳熙元年(一一七四),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十年卒,年八十。有《湖山集》二十五卷,长短句三卷,别集一卷,奏议八卷(本集附宋周必大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湖山集》十卷。《嘉定赤城志》卷三三、《宋史》卷三八七有传。 吴芾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湖山集》爲底本。参校民国李之鼎宜秋馆刊本(简称宜秋本)、《仙居丛书》排印本(简称仙居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和津喜雪二首》是宋代吴芾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我爱平湖绕碧山,
山光倒碧到樽前。
同云何事迷千嶂,
飞雪俄然蔽一川。
纵使玉楼从地涌,
便教银阙与天连。
到头幻化非真实,
争似湖山耐岁年。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津喜雪的热爱之情。诗中展示了山水与雪景的美妙交融,并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岁月流转的思考。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绘制了津喜雪的壮丽景色。首两句借景抒怀,平湖绕碧山的山光倒映在酒樽之前,显示出诗人对山水之美的喜爱。接着,诗人问道:同云何事迷千嶂?飞雪瞬间遮蔽了整个江川,使得云雾和山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迷离的画面。
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运用想象之力,将玉楼从地涌出,与银阙、天空相连,形成了一个幻化的景象。这里通过虚实的对比,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无限遐想,并表达了人与自然融合的美好愿望。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的思考。诗人认为,这种幻化的景象虽然美丽,但终究不是真实的存在,无法与湖山的恒久之美相比。诗人借此抒发了对岁月更迭的感慨,认为真实的湖山才是经得起岁月考验的。
整首诗运用了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抒情手法,通过对津喜雪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岁月变迁的思考。同时,诗中使用了虚实对比的手法,凸显了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差距,表达了对真实与永恒之美的追求。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匆匆相见,懊恼恩情太薄。霎时云雨人抛却。教我行思坐想,肌肤如削。恨只恨、相违旧约。相思成病,那更潇潇雨落。断肠人在阑干角。山远水远人远,音信难托。这滋味、黄昏又恶。
旧宅人何在,空门客自过。泉声到池尽,山色上楼多。小洞生斜竹,重阶夹细莎。殷勤望城市,云水暮钟和。
井有波兮通沧溟,玉抱德兮谁能铭。怛来归兮析然醒,道有成兮其当升。
昔年将出谷,几日对辛夷。倚树怜芳意,攀条惜岁滋。清阴须暂憩,秀色正堪思。只待挥金日,殷勤泛羽卮。
[圜钟为宫]维帝奠位,乃咸于时。孰主张是,而枢纽之。觳我腹我,比予于见。告我冠服,迨其委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