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和孔武仲金陵九咏其四天庆观》

兴废不可必,冶城今静祠。
松声闻道路,竹色净轩墀。
江近风云改,亭深草木滋。
孤坟吊遗直,狂闇闵元规。

作者介绍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作品评述

《和孔武仲金陵九咏其四天庆观》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兴废不可必,
冶城今静祠。
松声闻道路,
竹色净轩墀。
江近风云改,
亭深草木滋。
孤坟吊遗直,
狂闇闵元规。

诗意:
这首诗词是苏辙为了纪念孔武仲在金陵所建的九个景点之一的天庆观而创作的。诗人表达了对兴废与命运的思考,并以金陵天庆观的景色来反映人世间的变迁。他描述了松树的声音和竹子的颜色,描绘了江水靠近观景台时风云的变化,以及亭子深处草木蓬勃生长的情景。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已逝的直臣闵元规的哀思和怀念。

赏析:
这首诗词以金陵天庆观为背景,通过描绘景色和表达情感,展示了苏辙对兴废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诗词中的景色描写生动而具体,用松声和竹色来表达大自然的美好,同时也通过江水的靠近和亭子中的草木滋长,暗示了时间的流转和世事的变迁。在最后两句中,诗人表达了对已故的直臣闵元规的哀悼之情,以及对历史名人的敬仰之情。

整首诗词以景物描写为主线,通过景色的变化和对已逝人物的怀念,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兴衰和人生无常的思考。苏辙以简练而准确的语言,表达了他对时间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感慨,同时也展示了他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热爱和敬仰。整首诗词意境深远,给人以思考和感慨的空间,展现了苏辙作为文学家和思想家的才华和情感。

  • 《台城》

    晚云阴映下空城,六代累累夕照明。玉井已干龙不起,金瓯虽破虎曾争。亦知霸世才难得,却是蒙尘事最平。深谷作陵山作海,茂弘流辈莫伤情。

  • 《河桥楼赋得群公夜宴》

    芙蓉帘幕扇秋红,蛮府新郎夜宴同。满座马融吹笛月,一楼张翰过江风。杯黏紫酒金螺重,谈转凋珰玉麈空。深荷良宵慰憔悴,德星池馆在江东。

  • 《嵩山十二首·中峰》

    望望不可到,行行何屈盘。一迳林杪出,千岩云下看。烟岚半明灭,落照在峰端。

  • 《秋闺梦戍诗(六首)》

    屈尽纤纤销尽眉,广宁消息竟迟迟。十年笑语灯前事,千里关山枕上期。萱草既零堂北雨,梅花将发岭南枝。青春尽伴寒更老,再莫相逢日落时。

  • 《春雨》

    细雨度深闺,莺愁欲懒啼。如烟飞漠漠,似露湿凄凄。草色行看靡,花枝暮欲低。晓听钟鼓动,早送锦障泥。

  • 《点绛唇·十月二日马上作》

    一帽红尘,行来韦杜人家北。满城风色,漠漠楼台隔。目送飞鸿,景入长天灭。关山绝,乱云千叠,江北江南雪。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