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洲前水,奔腾乱马牛。
亭高疑欲动,船去似无忧。
汹涌山方坏,澄清练不收。
中秋谁在此,明月满城头。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和孔武仲金陵九咏其一白鹭亭》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白鹭洲前水,奔腾乱马牛。
亭高疑欲动,船去似无忧。
汹涌山方坏,澄清练不收。
中秋谁在此,明月满城头。
译文:
白鹭亭前的水面波涛汹涌,奔腾的水流像奔马和牛一样狂乱。
高耸的亭子仿佛欲动一般,离去的船只看起来毫无忧愁。
汹涌的水流冲击着山峰,澄清的练水却无法收回。
中秋时节,谁在这里?明亮的月光洒满了整个城头。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景色壮丽的金陵(现今南京)景观,以及中秋时节的美景。诗人以巧妙的语言和意象,表达了他对这个地方的深深喜爱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首先,诗人描绘了白鹭洲前的水面,形容水流汹涌奔腾,犹如马和牛一样狂躁,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生机。接着,他描述了亭子的高耸,给人一种仿佛亭子随时都要动起来的错觉,增添了一种神秘感和动感。
然后,诗人通过描述离去的船只毫无忧愁的样子,暗示了这个地方的宁静和安宁。虽然水流汹涌,但船只却能够安全地穿行其中,暗示了人们在这片景色壮丽的环境中能够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安慰。
接下来,诗人提到了汹涌的水流冲击山峰的景象,以及澄清的练水无法收回的情况。这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示了大自然的壮美和无穷的力量,同时也暗示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无法掌控之处。
最后,诗人通过问道:“中秋谁在此,明月满城头”,表达了他对这个美景的赞叹和思念之情。中秋时节,明亮的月光洒满了整个城头,给人一种宁静和美好的感觉,也暗示了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找到心灵的寄托和满足。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金陵景色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与美丽,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诗人通过细腻的语言和意象,将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思考相结合,给人一种宁静、美好的感受,同时也引发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钜德元功凤应韶,屏风隔坐翊昌朝。星辰循轨三阶正,钟鼓重新一气调。活国工夫归断断,炼形真一已飘飘。芒鞋门下尘埃客,拔宅惟看上紫霄。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词臣通籍侍金闺,天语从容问归蹊。云外山高龙虎踞,人间松老凤凰栖。翰林拟诏当红药,道士疏封出紫泥。更赐金钱祠泰峙,寥阳前殿丽璇题。
玉辂寻春赏,金堤重晦游。川通黑水浸,地派紫泉流。晃朗扶桑出,绵联杞树周。乌疑填海处,人似隔河秋。劫尽灰犹识,年移石故留。汀洲归棹晚,箫鼓杂汾讴。
挺挺石可转,恂恂衣不胜。平生忧国志,长夜读书灯。大易窥三古,中庸进百能。惜哉天不憗,无复见川增。
榔栗婆娑昼影圆,披襟凝眺此翛然。鹂留便作林间伴,正是麰黄椹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