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和李子仪寄吴仲庶》

并驰绝塞待燕邻,喜过重关值故人。
阔别经年劳远梦,留连此日奉清尘。
威行列郡连营肃,恩浃诸戎异域春。
愿学子云承汉诏,未央宫壁颂功臣。

作者介绍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作品评述

《和李子仪寄吴仲庶》是苏颂所作,描绘了作者与李子仪在边塞相聚的情景。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并驰绝塞待燕邻,
喜过重关值故人。
阔别经年劳远梦,
留连此日奉清尘。
威行列郡连营肃,
恩浃诸戎异域春。
愿学子云承汉诏,
未央宫壁颂功臣。

诗意:
诗词以作者与李子仪在边塞相见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李子仪的重逢之喜悦。苏颂长期离乡背井,与李子仪的分别已经有多年之久,这次相会让他感到非常愉悦。诗词中还涵盖了对李子仪的景仰和对他在异域边疆上英勇才略的赞美。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作者与李子仪的重逢场景。诗的开头,“并驰绝塞待燕邻”,表现了作者在边塞等待燕山地区的李子仪的到来,刻画了作者对他的期盼之情。接着,“喜过重关值故人”,表达了作者与李子仪相遇的喜悦之情,两人重逢于重重关隘之外,增加了情感的强烈度。

接下来的两句,“阔别经年劳远梦,留连此日奉清尘”,表达了作者与李子仪长时间分别的辛苦和思念之情。作者与李子仪长期离乡背井,在异乡漂泊,思念家乡,此刻与李子仪相聚,心情无比舒畅。

后两句,“威行列郡连营肃,恩浃诸戎异域春”,表现了李子仪在异域边疆上的威仪和功勋。他在列郡之中威严行走,军营显得庄重肃穆。他的恩德滋润着这些异域的戎狄,使得他们也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最后两句,“愿学子云承汉诏,未央宫壁颂功臣”,表达了作者对李子仪的敬仰和希望。他希望李子仪能够受到朝廷的赏识和重用,成为朝廷宫廷中崇高的功臣,受到学子们的歌颂。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表情的语言,表达了作者与李子仪重逢的喜悦和对李子仪的景仰之情,同时也展现了李子仪在异域边疆上的威仪和功勋。整首诗气势恢弘,情感真挚,既描绘了作者个人的喜悦与思念,也抒发了对李子仪的敬佩和期望。

  • 《竹翠》

    竹翠凉虚寝,炉薰养道情。日长无一事,燕坐有余清。

  • 《酬强几圣》

    俯仰林泉绕舍清,经年闲臣济南城。山田雨足心无事,水榭华开眼更明。新霁烟云飞观出,晚凉歌吹画桥横。寄声裴令樽前客,只欠高谈一座倾。

  • 《啄木儿》

    自坐自坐。木上见真火。自哿自哿。从前没灾祸。雨东方妥。诚堪可。润叶滋枝成花朵。结团团、宝珠颗。翠雾腾空外遍锁。白露凝虚上负荷。换构交睡同舒他。性命方知无包里。不由天、只由我。

  • 《春暮登黄鹤楼》

    欲尽残春酒,登临事已违。听残怀旧笛,添尽御寒衣。鸟向青山没,人来赤壁稀。最怜城侧树,无可作花飞。

  •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

  • 《赠李龟年》

    青春事汉主,白首入秦城。遍识才人字,多知旧曲名。风流随故事,语笑合新声。独有垂杨树,偏伤日暮情。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