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亭春望思无穷,千里人烟指顾中。
比屋如云浓被野,颐颐醇俗乐时丰。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和梁签判颍州西湖十三题·四望亭》是苏颂创作的一首宋代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高亭春望思无穷,
千里人烟指顾中。
比屋如云浓被野,
颐颐醇俗乐时丰。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在颍州西湖四望亭的春天景色中的思绪。高亭之上,作者远眺,眼前的美景和远处的人烟尽收眼底。田野间屋舍密布,犹如云彩般飘散在大地上,展示出丰富的自然景观。同时,作者感受到颍州醇厚的风俗和繁荣的时光,带给人们丰富的乐趣和享受。
赏析:
这首诗词以苏颂独特的笔触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春景,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物和人文风情的感悟。首句“高亭春望思无穷”,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美景的无限思念之情。通过高亭的视角,作者将目光延伸到千里之外,人烟点缀其中,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
接下来的两句“比屋如云浓被野,颐颐醇俗乐时丰”则展示了颍州地区的独特魅力。田野间的房屋密集如云,形成了一幅浓郁的乡村画卷。这里的风俗淳朴,人们在丰盛的时光中享受着乐趣,颐养身心。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了自然和人文之美,给人以宁静和愉悦的感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感悟,苏颂表达了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热爱和赞美,同时也展示了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荒余只怪不愁声,好语烦君细细听。秧早不由田父懒,蚕迟端待柘阴成。
上巳信嘉辰,流觞传旧俗。良游怅不遂,吏局方有属。东风吹晓雨,万窍嗥林麓。疑有泊舟人,狂歌河女曲。逾期始澄霁,物色如新沐。城角趋危亭,登临尉幽独。纷华扫不见,胡蝶飞平绿。竚倚穷夕曛,悠哉此心目。
郊亭宴罢欲回车,满郭传呼调角初。尚拥笙歌归未得,笑娥扶著醉尚书。
辛亥后,六请挂衣冠。甲子始休宫。白驹恰则来空谷,青牛早已出函关。笑狂生,还笏易,上竿难。也莫爱、宫中请内相。也莫爱、堂中呼六丈。但祷祝,要痴顽。懒挥玉斧重修月,不扶铁拐会登山。免飞升,长快活,戏人间。
思齐文母,盛烈对皇天。演宝祚千年。卿云复旦治功全。厌人世登仙。龙舆忽掩三川。彩仗属车旋。维清象舞告英宣。入诗颂歌弦。
币玉肃陈,笙簧具举。桂醑浮觞,瑶羞溢俎。礼有三献,式和且序。神有醉止,庆流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