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春尽强登山,只肯逢僧半日闲。
何似一尊乘兴去,醉中骑马月中还。
曾巩(一○一九~一○八三),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军南丰县(今属江西)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歷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出通判越州,歷知齐、襄、洪、福、明、亳、沧诸州。神宗元丰三年(一○八○)判三班院,迁史馆修撰。五年,爲中书舍人。六年,病逝于江宁,年六十五。理宗时追謚文定。《宋史》卷三一九有传。曾巩出欧阳修门下,以散文着称。有《元丰类稿》五十卷,《续元丰类稿》四十卷,《外集》十卷。今仅存《元丰类稿》,并有宋刻《曾南丰先生文粹》十卷和金刻《南丰曾子固先生集》三十四卷传世。 曾巩诗九卷,以清康熙五十六年长洲顾崧龄刻《元丰类稿》爲底本,校以元大德八年东平丁思敬刻本(简称元刻本),并吸收清何焯《义门读书记》(简称读书记)中的校勘成果。参校本有:明正统十二年邹旦刻本(简称正统本),明嘉靖四十一年黄希宪刻本,有顾之逵跋并录何焯批校(简称顾校本),明嘉靖王抒刻本,有吴慈培录何焯校跋(简称吴校本),明隆庆五年邵廉刻本,有傅增湘校跋并录何焯校跋(简称傅校本),明万历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本(简称万历本),明万历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清顺治十五年重修本,有章钰校并录何焯、姚椿校(简称章校本),金刻本《南丰曾子固先生集》(简称曾子固集)等。集外诗附于编末。
《鹤林寺》是宋代文人曾巩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鹤林寺》中文译文:
昔人春尽强登山,
只肯逢僧半日闲。
何似一尊乘兴去,
醉中骑马月中还。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诗人春天临近尽头的时候,他强行攀登山峰,只愿与僧人相会共度半日闲暇。诗中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向往。
首先,诗人提到了"昔人春尽强登山",意味着过去的人们在春天接近尽头时,也会强行攀登山峰。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对于追求自由和冒险的向往,他希望自己能够像过去的人一样,不畏困难,迎接挑战。
其次,诗人写道"只肯逢僧半日闲",表示他只愿意与僧人相遇,而且只需要半日的闲暇。这里的僧人可以理解为象征宁静和超脱尘俗的存在,与之相遇可以给诗人带来内心的宁静和放松。诗人通过与僧人相遇,希望能够暂时抛开尘世的烦恼,寻求内心的慰藉和舒适。
接着,诗人用"何似一尊乘兴去"表达了自己对自由自在的向往。这里的"一尊"可以理解为一块石头,意味着诗人希望能够像一块石头一样,随心所欲地去追求自己的兴趣和快乐,不受任何束缚。
最后,诗人以"醉中骑马月中还"作为结尾。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醉酒的状态下骑马回家的场景。酒后的他与马儿一同穿行在皎洁的月光下,展现了诗人内心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精神状态。
总的来说,《鹤林寺》描绘了诗人对自由、宁静和放松的向往,他渴望摆脱尘世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快乐。这首诗词通过对比和意象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境遇的思考和追求,展现了他豁达、洒脱的心态。
拜命辞台席,扶亲道更光。风流在东阁,优逸是南阳。治箧排宸翰,行衣带御香。袴襦编户暖,扇枕板舆凉。铃阁留僧饭,书斋着道装。遗踪寻耿邓,善政法龚黄。潭净秋收菊,郊平晓坐棠。未应淹郡国,即是复岩廊。一息同鹏鸟,重来浴凤皇。贰卿三十八,羞杀老冯唐。
辛卯岁,沈尧道同余北归,各处杭、越。逾岁,尧道来问寂寞,语笑数日。又复别去。赋此曲,并寄赵学舟。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折芦花赠远,零
西风脱数叶,木末秋有声。团扇内箧中,肃肃庭户清。公退颇无事,解衣坐车荣。本乏霄汉心,未断丘壑情。日月不肯留。夺我双鬓青。陈编堪解颐,凉夜亲短檠。
龙章凤姿,挥斥八极。天心月胁,照映万物。孟子之气,庄周之文。瞻之在前,尚有典型。
百级危梯屈曲成,栏干朱碧半空横。天垂远水秋容静,雪压群山霁色明。海燕力穷飞不到,郊园阴合坐犹清。风前有客须留醉,莫放归时月满城。
好景逢初夏,闲身得昼眠。书横竹架上,冠堕素屏前。葱蒨小山桂,潺湲幽窦泉。危巢出乳燕,高树集新蝉,强健关天命,逍遥近地仙。晚窗思茗饮,自取雪芽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