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夜青山肯长往,不应石髓化山坚。
君会箨龙才小发,恐君心未老伊川。
晁补之(一○五三~一一一○),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鉅野(今山东巨野)人。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进士,调澶州司户参军。召试学官,除北京国子监教授,迁太学正。哲宗元祐初,召试学士院,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迁知齐州。与黄庭坚等并称苏门四学士。绍圣元年(一○九四),坐党籍累贬监信州酒税。徽宗即位,召爲着作佐郎,擢吏部郎中。出知河中府,徙湖州、密州。崇宁间党论復起,奉祠禄居家,葺归来园,慕晋陶潜爲人。大观四年起知达州,改泗州,卒于任,年五十八。有《鸡肋集》七十卷。事见《柯山集拾遗》卷一二《晁无咎墓志铭》,《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晁补之诗,以明崇祯诗瘦阁仿宋刊本(藏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明光泽堂抄本(简称光本,藏北京图书馆)、涵芬楼藏明蓝格抄本(简称涵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和洛笋小发》是宋代晁补之所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叔夜青山肯长往,
不应石髓化山坚。
君会箨龙才小发,
恐君心未老伊川。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友人未来的期盼。诗人在夜晚思念友人,感叹青山是否还会长久存在,疑惑石头是否会变得坚硬。诗人预感到友人将会有所作为,像笋一样迅速成长,但又担心友人的心境是否已经老去,希望友人能保持年轻的心态。
赏析:
1. 诗人运用了自然景物的描写,如青山、石髓等,通过这些形象的对比,表达了友人的坚韧和成长的潜力。
2. 诗人借用了箨龙的形象来描绘友人,箨龙是一种快速生长的竹子,寓意友人有着杰出的才能和潜力。
3. 诗中的“叔夜”指的是夜晚思念,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和思念之情。
4.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未来的忧虑,希望友人能保持年轻的心态,继续追求进步和成长。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的语言和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晁补之对友人的思念和期待,表达了对友人成长和心态的关切。整首诗词意境清新,意味深长,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试问田中有几人,插锹叉手意分明。可怜不逐南山去,撒手归家罢问程。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灯光渐比夜来饶,人海鱼龙混暮潮。月照梅花青琐闼,烟笼杨柳赤阑桥。钿车过去抛珠果,宝骑重来听玉箫。共约更深归及早,大家明日看通宵。
三载施为,十全八九,有些未及功圆。不曾行疏,所惠自然钱。也不修斋动众,一麻麦、任润灵田。非外觅,无中造化,有口妙难言。道传。明易象,倒颠光运,天地之先。觉无形应物,非?中边。清静金婴玉姹,虚无里、汞结灵铅。六铢挂,大罗归去,重受玉皇宣。
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
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