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主恢儒率旧章,首冬鸣跸下胶庠。
生师褒博趋鱣序,文武端严列雁行。
承诏敷陈商戊甲,执经环立晋袁王。
三千学者多才秀,定有同升孔子堂。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和门下相公从驾幸太学》是苏颂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圣主恢复了儒家的传统,亲自前往太学视察。初冬时节,鸣跸的声音响彻着胶庠。众多学生们怀着崇敬之情,纷纷前来参拜,文武之士整齐划一地列队迎接。皇帝宣旨,详细阐述了商戊甲之事,负责讲授经书的官员环绕着晋王袁熙站立。三千学者中才华出众的众多人,必定会有人跻身进入孔子的堂室。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宋代时皇帝亲自前往太学视察的场景,展现了皇帝对儒家学问的重视和对学者的崇敬之情。诗中表达了皇帝恢复儒家传统的决心和对学术的推崇,以及对学者们的期望,认为他们中的杰出人才将获得学术上的成功和荣耀。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皇帝视察太学的场景,展示了儒家文化在宋代的复兴和皇帝对儒学的赞誉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圣主恢儒”、“生师褒博”等,以强调皇帝对儒家学派的重视和对学者的崇敬。同时,通过描写学生们和文武之士整齐列队的场景,表达了对学术和军事的整齐严谨的追求。诗词最后一句“定有同升孔子堂”,表达了对优秀学者未来能够跻身儒家圣人孔子的境地的美好期望。
整首诗词以清新雅致的文笔展现了宋代儒家文化的繁荣和皇帝对儒学的推崇,同时体现了对学者们的期望和对他们未来成就的美好祝愿。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皇帝亲临太学的盛况,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当时学术氛围的庄严和肃穆,以及对儒家学问的追求和推崇。
异井甘如醴,深仁远未涯。气寒堪破暑,源净自蠲邪。修绠悬冰甃,新桐荫玉沙。带星凝晓露,拂雾涌秋华。绿溢涵千仞,清泠饮万家。何能葛洪宅,终日闭烟霞。
长拟求闲未得闲,又劳行役出秦关。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溪边随事有桑麻,尽日山程十数家。莫怪行人频怅望,杜鹃不是故乡花。海上昔闻麋爱鹤,山中今日鹿憎龟。爱憎止竟须关分,莫把微才望所知。世路快心无好事,恩门嘉话合书绅。神藏鬼伏能千变,亦胜忘机避要津。
金火不相待,炎凉雨中变。林晴有残蝉,巢冷无留燕。沉吟卷长簟,怆恻收团扇。向夕稍无泥,闲步青苔院。月出砧杵动,家家捣秋练。独对多病妻,不能理针线。冬衣殊未制,夏服行将绽。何以迎早秋,一杯聊自劝。
忆长安,七月时,槐花点散罘罳.七夕针楼竞出,中元香供初移。绣毂金鞍无限,游人处处归迟。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束发从政事,佩缓曳长裾。守令有民社,裂地皆分符。问之尔何由,必曰因业儒。自致或世赏,因儒升仕涂。一朝希斗禄,辄与故步殊。佞夫专媚灶,要路事驰驱。俗夫抗尘容,勾校迷墨朱。自谓尚市道,不若效贾区。何必念故业,易地有蘧庐。嵩阳敞儒宫,远自唐之庐。章圣旌隐君,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