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曾修净饭因,斋鱼声里司前身。
累觞肯缓持螯手,一钵不劳行炙人。
对镜禅心秋涧月,放怀俗虑晓江尘。
渺茫漫笑神仙事,何用金盘荐擗麟。
李弥逊(一○八九~一一五三),字似之,号筠溪居士,又号普现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进士,调单州司户。政和四年(一一一四)除国朝会要所检阅文字。八年,擢起居郎,因上封事剀切,贬知卢山县。宣和七年(一一二五),知冀州。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召爲卫尉少卿,出知端州。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除淮南路转运副使。绍兴二年(一一三二),知饶州。五年,知吉州。七年,迁起居郎,试中书舍人。八年,试户部侍郎。九年,因反对议和忤秦桧,出知漳州。十年奉祠,归隐福建连江西山。二十三年卒。有《筠溪集》二十四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又《甘露集》(《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八),已佚。《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李弥逊诗,以丁氏八千卷楼藏李鹿山原藏《竹谿先生文集》爲底本(藏南京图书馆)。参校朱彝尊藏明钞本(简称明本,藏上海图书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筠溪集》(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和判宗展钵之作》是李弥逊在宋代所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公子曾修净饭因,
斋鱼声里司前身。
累觞肯缓持螯手,
一钵不劳行炙人。
对镜禅心秋涧月,
放怀俗虑晓江尘。
渺茫漫笑神仙事,
何用金盘荐擗麟。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公子(指高贵的人)修炼净饭因(指清心寡欲)的场景。公子在斋戒的时候,听到了鱼儿的歌声,他的心境也随之变得宁静。他不再拿起酒杯,而是用手抓住一碗饭,不再让仆人为他炙鱼。当他对着镜子反省自己的内心时,他的禅修之心如秋天涧流的明月,他放下了世俗的烦恼,拂去了清晨的尘埃。他的心境变得宽广而开放,他对仙人境界的事物感到开怀大笑,他不再需要用金盘来供奉神灵。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修行者的心境变化。诗中通过对公子修行净饭因的描绘,展示了他对物质欲望的抛弃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诗中的斋鱼声和秋涧月都是象征着宁静和清静的意象,与公子修行的心境相呼应。公子放下了行炙人的尊贵待遇,抓住一钵饭,表明他追求简朴的生活方式。他对镜子中的自己进行反省,进一步净化了内心,摆脱了尘世的纷扰。最后,他超越了世俗的桎梏,对神仙境界的事物感到欢乐,不再需要华丽的供奉来追求虚荣。整首诗以简短的篇幅表达了修行者内心的转变和解脱境界的追求,展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意境,给人以深思与启迪。
天下才名罕有双,今逢陆海与潘江。笔生造化多多办,声满华夷一一降。金带系袍回禁署,翠娥持烛侍吟窗。人间荣贵无如此,谁爱区区拥节幢。
太冲无兄,孝端无弟。
寥寥相对一灯明,数尽遥钟百八声。题向山堂成故事,他年却好话平生。
殊邻覆露同,奉使小司空。西候车徒出,南台节印雄。吊祠将渥命,导驿畅皇风。故地山河在,新恩玉帛通。塞云凝废垒,关月照惊蓬。青史书归日,翻轻五利功。
吴越相望一苇通,仙凡不隔半帆风。玄晖有句无人识,尽在西兴落照中。
安车过桥时,童稚皆喜舞。题柱作归来,元无长卿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