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见道人非一朝,杖藜无路到青霄。
千岩万壑排风雨,想对桐炉柏子烧。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和平父寄道光法师》
欲见道人非一朝,
杖藜无路到青霄。
千岩万壑排风雨,
想对桐炉柏子烧。
中文译文:
希望能见到道光法师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手执拐杖,没有路径可达到青天之上。
千山万壑中排列着风雨,
心中想与道光法师一同在桐炉旁烧柏香。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所作,题为《和平父寄道光法师》。诗人表达了对道光法师的敬慕之情,并表达了自己渴望与道光法师相见的愿望。
首节诗句中,诗人说道要见到道光法师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这里可能暗指了自己对修行和追求道家思想的虔诚之心。
第二节诗句中,诗人用杖藜无路来形容自己无法到达道光法师所在的高远之地。这里的青霄象征着高远无边的天空,也可以理解为追求至高境界的修行之地。
接下来的两句诗句,诗人以千岩万壑排风雨来形容诗人所面临的困难和艰险。这里的风雨象征着种种阻碍和挑战,可能暗指修行道路上的艰辛和困难。
最后两句诗句,诗人表达了内心对与道光法师相聚的向往之情。桐炉是道家修行的象征,柏子烧则代表着虔诚的心意。诗人想要与道光法师一同在桐炉旁烧柏香,展现了对道家修行和追求至高境界的渴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道光法师的崇敬与向往,同时也蕴含了对修行之路上困难和追求至高境界的坚持和热爱。
年少擅词华,曾看手八叉。晨装归路雨,春酒别筵花。马带云过岭,人同燕到家。罢官趋觐好,不是谪长沙。
遥夜沈沈如水。风系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至交类萍梗,离合宁前知。相思梅花发,岂待中郎吹。
我家城中烟云乡,秋风晴日千桂香。交游半是渔樵郎,门前水深能潮江。和诗到此推砚牍,必不能教鬼神哭。何如且向桂花中,快泻鹅黄入杯玉。去年试君当夏初,知君直气非狂夫。平生批龙编虎须千言万言长短书。诚斋许人以文字,须待其人有余味。君今莫问且速来,不醉明朝花满地。
秋夕淮天不肯明,壮怀冲斗若为情。卧闻隔水吹三弄,又喜孤城报五更。
歌召非周陕,褎黄谢汉台。名将恩共忝,衰与疾俱来。素发惭犀导,朱颜藉玉杯。勋劳真索莫,出处尚徘徊。且脱平津粟,谁忧长孺灰。淮阳安敢薄,卧治恐非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