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闻王子仙,润边遗一骥。
当时青云路,鸡犬亦可致。
未必真龙媒,悠悠在平地。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幼孤,母改嫁长山朱姓,遂名朱说,入仕后始还姓更名。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进士。仁宗朝仕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主持“庆历新政”,提出明黜陟、抑侥倖、精贡举等十事。歷知睦、苏、饶、润、越、永兴、延、耀、庆、邠、邓、杭、青等州军。皇祐四年,改知颍州,赴任途中病故,年六十四。謚文正。着有《范文正公集》,有北宋刊本,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四部丛刊》景明翻元刊本增别集四卷。《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范仲淹诗,以《四部丛刊》本爲底本。校以宋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别集中重出诗两首,已予删除。另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六卷。
《和人游嵩山十二题其二·拜马涧》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传闻王子仙,润边遗一骥。
当时青云路,鸡犬亦可致。
未必真龙媒,悠悠在平地。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范仲淹与他的朋友一起游览嵩山的情景。诗中提到了传闻中的王子仙,他留下了一匹卓越的骏马。在当时,即使普通人也可以通过青云路(指险峻的山路)到达嵩山,这表明嵩山的美景非常容易触手可及。诗人认为,即使没有真正的龙作为媒介,也能够在平凡的土地上感受到嵩山的卓越之处。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范仲淹对嵩山的赞美和对自然之美的感悟。诗中的王子仙和一匹卓越的骏马象征着嵩山的神奇和壮丽。诗人通过描述青云路的容易到达,强调了嵩山的独特之处,即使是普通人也能够亲身体验到它的美丽。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观点,即嵩山的美丽不仅仅依赖于传说中的神话元素,而是真实存在于平凡的土地之上。整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展现了范仲淹对嵩山的景色和自然之美的深深喜爱,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平凡中蕴含着非凡之美的思想。
兽骇禽鸣翳蔚中,难将此意问鸿蒙。萦回小径苍苔滑,杖屦从今恐不通。
岂料身为七十翁,开怀且放醉颜红。身存惟恨恩难报,世换还惊事总空。百岁尚余三袠数,万诗枉费一生工。盍簪列炬浑如梦,不似今年筑底穷。
送君诗者悉豪雄,男子身穷道不穷。为问何凭游海内,唯应所恃在胸中。渡过淮水即河水,路背南风多北风。谁料褐衣抱珠璧,九霄夜月贯长虹。
厌看功臣树色苍,故山端的胜殊方。桑麻原隰连香径,金碧楼台峙宝坊。瀹雪小斋云半榻,贯花新偈入千行。春深四大轻安否,佛祖权衡赖抑扬。
冰塘浅绿生芳草。枝上青梅小。柳眉愁黛为谁开。似向东君、喜见故人来。碧桃销恨犹堪爱。妃子今何在。风光小院酒尊同。向晚一钩新月、落花风。
金管多情恨解携,一声歌罢客如泥。江亭系马绿杨短,野岸维舟春草齐。帝子梦魂烟水阔,谢公诗思碧云低,风前不用频挥手,我有家山白日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