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顶见天池,神异安可度。
勿谓无波涛,云雷有时恶。
乘此澄清间,吾缨可以濯。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幼孤,母改嫁长山朱姓,遂名朱说,入仕后始还姓更名。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进士。仁宗朝仕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主持“庆历新政”,提出明黜陟、抑侥倖、精贡举等十事。歷知睦、苏、饶、润、越、永兴、延、耀、庆、邠、邓、杭、青等州军。皇祐四年,改知颍州,赴任途中病故,年六十四。謚文正。着有《范文正公集》,有北宋刊本,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四部丛刊》景明翻元刊本增别集四卷。《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范仲淹诗,以《四部丛刊》本爲底本。校以宋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别集中重出诗两首,已予删除。另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六卷。
《和人游嵩山十二题其九·天池》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范仲淹与他的伙伴一同游览嵩山时所见所感。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岳顶见天池,神异安可度。
勿谓无波涛,云雷有时恶。
乘此澄清间,吾缨可以濯。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嵩山的天池为背景,表达了范仲淹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首先,范仲淹描述了岳顶上的天池,将其形容为神秘而不可渡过的。这里的“天池”指的是山顶上的湖泊,象征着高山之巅的宁静和神秘。作者用“神异”来形容天池,强调了其超凡脱俗的特性。
接着,范仲淹反驳了有人认为天池没有波涛的说法。他说云雷有时会使天池变得恶劣,暗示了自然界的变幻无常和不可预测性。这种变化也让人们对天池的神秘感更加深刻。
最后,范仲淹以此时的澄清间隙为契机,表达了他希望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洗涤自己的内心。他说“吾缨可以濯”,意味着他希望通过与自然的亲近来净化自己的心灵,摆脱尘世的纷扰。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嵩山天池的神秘和变幻,表达了范仲淹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它呈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并通过自然的洗涤来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净化。
兽骇禽鸣翳蔚中,难将此意问鸿蒙。萦回小径苍苔滑,杖屦从今恐不通。
岂料身为七十翁,开怀且放醉颜红。身存惟恨恩难报,世换还惊事总空。百岁尚余三袠数,万诗枉费一生工。盍簪列炬浑如梦,不似今年筑底穷。
送君诗者悉豪雄,男子身穷道不穷。为问何凭游海内,唯应所恃在胸中。渡过淮水即河水,路背南风多北风。谁料褐衣抱珠璧,九霄夜月贯长虹。
厌看功臣树色苍,故山端的胜殊方。桑麻原隰连香径,金碧楼台峙宝坊。瀹雪小斋云半榻,贯花新偈入千行。春深四大轻安否,佛祖权衡赖抑扬。
冰塘浅绿生芳草。枝上青梅小。柳眉愁黛为谁开。似向东君、喜见故人来。碧桃销恨犹堪爱。妃子今何在。风光小院酒尊同。向晚一钩新月、落花风。
金管多情恨解携,一声歌罢客如泥。江亭系马绿杨短,野岸维舟春草齐。帝子梦魂烟水阔,谢公诗思碧云低,风前不用频挥手,我有家山白日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