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和人游嵩山十二题其十》

巍巍八仙坛,上有三醉石。
怜此高阳徒,如乐华胥域。
憔悴泽边人,独醒良可惜。

作者介绍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幼孤,母改嫁长山朱姓,遂名朱说,入仕后始还姓更名。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进士。仁宗朝仕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主持“庆历新政”,提出明黜陟、抑侥倖、精贡举等十事。歷知睦、苏、饶、润、越、永兴、延、耀、庆、邠、邓、杭、青等州军。皇祐四年,改知颍州,赴任途中病故,年六十四。謚文正。着有《范文正公集》,有北宋刊本,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四部丛刊》景明翻元刊本增别集四卷。《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范仲淹诗,以《四部丛刊》本爲底本。校以宋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别集中重出诗两首,已予删除。另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六卷。

作品评述

《和人游嵩山十二题其十·三醉石》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嵩山上的八仙坛和三醉石,表达了对这片美景的赞美和对高阳徒(指修行者)的羡慕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巍巍八仙坛,
上有三醉石。
怜此高阳徒,
如乐华胥域。
憔悴泽边人,
独醒良可惜。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嵩山上的八仙坛和三醉石为背景,通过描绘这一景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修行者的羡慕之情。

诗中的“巍巍八仙坛”形容八仙坛的壮丽和庄严,给人一种崇高的感觉。而“三醉石”则是指嵩山上的三块石头,可能是因为形状或位置的特殊而得名。这些景物使诗人感到惋惜,因为只有修行者才能真正领略到这样的美景,而普通人却只能远观。

诗中的“高阳徒”指的是修行者,他们在这样的美景中修炼,享受着华胥域(指仙境)般的乐趣。而诗人自己则感到憔悴,可能是因为他身处泽边,没有机会亲身体验这样的美景和修行的乐趣。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和修行者的向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自身境遇的无奈和惋惜。通过描绘嵩山上的景物,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富有诗意和哲思的境界,引发人们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 《含云寺书事六绝句》

    兽骇禽鸣翳蔚中,难将此意问鸿蒙。萦回小径苍苔滑,杖屦从今恐不通。

  • 《乙未岁除二首》

    岂料身为七十翁,开怀且放醉颜红。身存惟恨恩难报,世换还惊事总空。百岁尚余三袠数,万诗枉费一生工。盍簪列炬浑如梦,不似今年筑底穷。

  • 《送天台杨仲儒秀才如此》

    送君诗者悉豪雄,男子身穷道不穷。为问何凭游海内,唯应所恃在胸中。渡过淮水即河水,路背南风多北风。谁料褐衣抱珠璧,九霄夜月贯长虹。

  • 《次韵寄开化一元禅师》

    厌看功臣树色苍,故山端的胜殊方。桑麻原隰连香径,金碧楼台峙宝坊。瀹雪小斋云半榻,贯花新偈入千行。春深四大轻安否,佛祖权衡赖抑扬。

  • 《虞美人(深春)》

    冰塘浅绿生芳草。枝上青梅小。柳眉愁黛为谁开。似向东君、喜见故人来。碧桃销恨犹堪爱。妃子今何在。风光小院酒尊同。向晚一钩新月、落花风。

  • 《江皋赠别》

    金管多情恨解携,一声歌罢客如泥。江亭系马绿杨短,野岸维舟春草齐。帝子梦魂烟水阔,谢公诗思碧云低,风前不用频挥手,我有家山白日西。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