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高发灵源,北望洛阳注。
清流引河汉,白气横云雾。
英雄惜此地,百万曾相距。
近代无战争,常人自来去。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幼孤,母改嫁长山朱姓,遂名朱说,入仕后始还姓更名。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进士。仁宗朝仕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主持“庆历新政”,提出明黜陟、抑侥倖、精贡举等十事。歷知睦、苏、饶、润、越、永兴、延、耀、庆、邠、邓、杭、青等州军。皇祐四年,改知颍州,赴任途中病故,年六十四。謚文正。着有《范文正公集》,有北宋刊本,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四部丛刊》景明翻元刊本增别集四卷。《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范仲淹诗,以《四部丛刊》本爲底本。校以宋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别集中重出诗两首,已予删除。另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六卷。
《和人游嵩山十二题其一·公路涧》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嵩山的壮丽景色和历史背景。以下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公路涧,嵩山的一处景点,范仲淹在此题诗,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思考。
诗中提到了嵩山的灵气和高耸的山峰,以及北望洛阳的景色。清流引河汉,白气横云雾,形容了山中的溪流和山间的云雾,给人一种清新、神秘的感觉。
范仲淹在诗中提到了英雄和百万人的历史,这是指古代战争时期的场景。他表达了对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战争和英雄事迹的敬佩之情。
然而,近代以来,战争已经不再发生,人们可以自由地来来往往。这句表达了范仲淹对和平时代的向往和对现实的观察。
这首诗通过描绘嵩山的自然景色和历史背景,表达了范仲淹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它展示了范仲淹深邃的思想和对历史的思考,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嵩山的壮丽和神秘之美。
急浪吹飞雪,鸣稿破晓滩。异乡人易老,行路古来难。玉露晨初湿,天河夜不乾。飘流双鬓白,未有一枝安。
风落虚檐燕子声,屋头屋尾菜花明。炉熏燕坐参消息,理本无亏莫望盈。
轶材腾骥騄,涌思决河渠。枝茂根先实,名高士岂虚。君王怜旧土,馆殿有新除。努力功名会,燕然欠大书。
白羽绿弓弦,年年只在边。还家剑锋尽,出塞马蹄穿。逐虏西逾海,平胡北到天。封侯应不远,燕颔岂徒然。
荷芰东西鱼映叶,樵舟朝暮客乘风。清泉雨后分毛发,何必南湖是镜中。
灵汜桥边多感伤,分明湖派绕回塘。岸花前后闻幽鸟,湖月高低怨绿杨。能促岁阴惟白发,巧乘风马是春光。何须化鹤归华表,却数凋零念越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