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和仁仲过滨江》

沩山未暇往,石磴上雪端。
初识清修路,遥怜菡萏寒。
野宽耕仅有,民殄政犹残。
总使林泉稳,那能寝饭安。

作者介绍

胡寅(一○九八~一一五六),字明仲,学者称致堂先生,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安国子。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进士。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以御史中丞何?荐,除秘书省校书郎,迁司门员外郎。汴京陷,弃官归。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爲驾部员外郎,寻除起居郎,以上万言札子忤时相,主管江州太平观。绍兴四年(一一三四),復爲起居郎,迁中书舍人。出知永州、邵州、严州。八年,除礼部侍郎,兼侍讲,寻直学士院。丁父忧,服除奉祠,俄致仕,居衡山。二十年,以忤秦桧,责新州安置。桧死,诏自便,寻復旧官。二十六年卒,年五十九。有《斐然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三五有传。 胡寅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斐然集》(其中诗五卷)爲底本。校以清经钼堂钞本(简称钞本,藏北京图书馆),清法式善存素堂辑钞《宋元诗集八十二种》中的《斐然集》(存三卷,简称存本,藏北京图书馆)。集中诗集外之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和仁仲过滨江》是宋代诗人胡寅所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沩山还未有机会前往,
石阶上积雪凝结。
初次认识清修的道路,
远望可怜菡萏的寒冷。
田野辽阔,农夫勉强耕种,
百姓凋敝,政治仍然腐败。
只有林泉依旧宁静,
但这怎能让人安享宴食与安眠。

诗意:
《和仁仲过滨江》描绘了胡寅与朋友仁仲一同经过河边的景象。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与社会现实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局的不满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诗人通过对山川、石阶、雪景等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对清修之道和菡萏的寒冷的描述,暗示着社会的冷漠和人们的苦难。诗人对农民艰苦耕作、百姓生活困顿和政治腐败的描述,传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愤慨和对民生的关切。最后,诗人通过对林泉的安宁描绘,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对和平安宁的渴望。

赏析:
《和仁仲过滨江》运用了典型的宋代山水诗的手法,将自然景物与社会现实相结合,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诗人以朴素而富有感情的语言,将自己对社会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融入其中,展现了他对时局的关注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怒。诗中的林泉则象征着一种理想的境界,与社会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折射出诗人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

整首诗在抒发情感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色彩,对当时社会的政治腐败和人民的困苦进行了揭示和抨击。通过对自然景物与社会现实的对比,诗人呈现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感,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的冷漠和人民的疾苦。

《和仁仲过滨江》在形式上采用了七言绝句的格律,结构简洁紧凑。诗中运用了描写手法和象征意象,以及对比的手法,使整首诗具有鲜明的形象感和感染力。

总之,《和仁仲过滨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社会现实的抨击,以及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关切和对和平安宁的向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 《再用韵和子瞻》

    堂堂司寇公,族姓原自古。支流入汉唐,浩渺无寻处。子瞻得家法,自少不勤苦。戏剧入场屋,名声振寰宇。凝思肤寸云,落笔万点雨。中间触机阱,窘若带箭虎。坎轲连交游,冻饥及稚乳。归来直玉堂,得失亦相补。顾我縻一官,未即江海去,裳衣裹穷猿,系以三尺组。知公心胸中,坦不

  • 《黎州山下有坡曰响地平黎州自孙兴公经始至今》

    苍茫一片莓苔地,随意触来还有声。定是战坑余箭戟,不然琴屋贮瓶罂。名真过客多能记,迹古居人不敢耕。孙叟有灵应索笑,赋成留比试鏦铮。

  • 《杂咏八首》

    神龙豢可致,猛虎扰亦留。变生父子间,上圣不能谋。常情在欲得,义养或成仇。他人恩更轻,患祸信难周。

  • 《浴日亭(在南海庙前·)》

    剑气峥嵘夜插天,瑞光明灭到黄湾。坐看旸谷浮金晕,遥想钱塘涌雪山。已觉苍凉苏病骨,更烦沆瀣洗衰颜。忽惊鸟动行人起,飞上千峰紫翠间。

  • 《次韵曹提管梅》

    凌寒峭立向庭除,晋宋渊明汉二疏。面冷不堪相妩媚,心清聊为一轩渠。月来月去香仍在,春少春多意自如。皎洁孤芳谁与共,作诗我欲寄东徐。

  • 《庆张君俞都尉留後得子》

    天上吹箫玉作楼,蟠桃熟後更无忧。内家报喜车凌晓,太史占祥斗挂秋。龙得一珠应献佛,虎生三日便吞牛。鲁元福禄何人似,坐见张敖数子侯。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