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秋菊不曾栽,敢向西风怨不开。
我自伤秋有高兴,非关特为菊花来。
王令(一○三二~一○五九),字逢原,初字钟美,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因幼年丧父,育于游宦广陵之叔父王乙,遂占籍广陵(今江苏扬州)。少时尚意气,后折节力学。不求仕进,以教授生徒爲生,往来于瓜州、天长、高邮、润州、江阴等地。仁宗至和元年(一○五四),王安石奉召晋京,途经高邮,令投赠诗文,获安石赏识,结爲知己,遂公文学知名。卒于嘉祐四年,年二十八。有《广陵先生文集》,长期以抄本流传,分卷多寡不一。事见王安石《王逢原墓志铭》及门人刘发《广陵先生传》(见《广陵集》附录)。 王令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广陵集》三十卷(其中诗十八卷)爲底本。校以明抄本(简称明本,藏北京图书馆)、一九二二年吴兴刘氏嘉业堂刊本(简称嘉业堂本),并采用沈文绰点校本《王令集》校记(简称沈校)。明抄本有拾遗一卷,据以补入,编爲第十九卷。
《和束蒙初九日不见菊登高》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王令。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从来秋菊不曾栽,
敢向西风怨不开。
我自伤秋有高兴,
非关特为菊花来。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王令在初九这一天无法看到菊花登高的遗憾和心情。他表示自己从来没有种植过秋菊,却敢责怪西风吹拂而使菊花不开放。作者自我安慰地说,他对秋天的降临感到高兴,并不是为了特意观赏菊花而来的。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秋菊不开放的失望,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秋天的喜悦之情。诗中的表达方式朴素而直接,没有过多修饰,使得诗意更加真挚和质朴。
诗中的“从来秋菊不曾栽”一句,表达了作者平时并没有种植秋菊,因此无法欣赏到菊花的美景。接着,作者用“敢向西风怨不开”来表示他对西风的责怪,认为是风的原因导致菊花不开。这里的“敢”字透露出作者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无奈。
然而,在诗的最后两句中,作者转变了观念,表达出自己对秋天的喜悦。他说“我自伤秋有高兴”,表示他自己其实对秋天的到来感到高兴,而并不是特意为了观赏菊花而来。这种转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自然变化的接纳。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秋菊不开放的遗憾和对秋天的喜悦之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感慨和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沈沈百尺馀,功就岂斯须。汲早僧出定,凿新虫自无。藏源重嶂底,澄翳大空隅。此地如经劫,凉潭会共枯。
西行殊未已,东望何时还。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相忆不可见,别来头已斑。
历阳南望极,岸远石城危。去梦惊潮断,行吟见雁随。淮帆向风阔,楚木落秋迟。到日应间卧,公心帝自知。
造化雕镌巧,真成一洞天。曾将修蟒逐,却许蛰龙眠。石现金刚足,泉流仙客田。炷香吾道者,色体尚依然。
公子风流更可人,仙家问讯柳湖春。烦公瓮下一杯水,洗我胸中百斛尘。
均为横目民,贤否天壤异。苟怀长者心,必徇君子义。道途分两岐,书木立标识。行人免颠迷,岂不亦一惠。大泽陷项王,亡楚固天意。奈何效田父,动以绐为智。军旅比骚动,所至迟迁避。有屋空无人,有人门亦闭。隔篱缪云云,前有佳店肆。荒榛狼虎间,日暮竟无诣。嘻其孰使然,险薄